3月21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东莞理工学院选拔赛(以下简称“挑战杯”校赛)决赛在松山湖校区举行,来自全校14个学院的59件学术科技作品齐聚决赛,为莞工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创新盛宴。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校党委副书记李忠红以及评委专家、参赛团队及师生代表共百余人出席本次活动。
3月21日上午9时,“挑战杯”校赛决赛开幕式暨第一期莞工创业伙伴孵化营开营仪式举行,正式拉开决赛帷幕。开幕式上,马宏伟向进入校赛决赛的队伍送上祝贺,向参赛评委、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马宏伟表示,当前学校正处于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学校始终按照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总体部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挑战杯”大赛是我校学生双创工作非常重要的赛事,希望同学们把握好挑战杯这个平台,将艰苦的专业学习、科学探索精神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以校赛为基点,和项目共同成长,朝着更高的方向前进,成长为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水平人才。
校党委副书记李忠红为第一期莞工创业伙伴孵化营授旗。莞工创业伙伴孵化营是我校在设立五届创业实验班及吸取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打造的多层次、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意在全面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融合课堂教学、实训实践、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为双创学生提供交流进步的平台与资源。
开幕式上,校赛评委代表对我校参赛作品进行了网评点评。据了解,本届“挑战杯”校赛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A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B类)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C类)三类,共收到来自14个二级学院的210份参赛作品。自1月启动以来,经过各二级学院遴选报送,邀请校外评审专家网评,最终59件作品进入“挑战杯”校级选拔赛决赛,包括自然科学类作品5件,哲学社会科学类17件,科技发明制作类37件。评委指出,想做出创新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要学会从社会热点、难点从挖掘出问题,同时注重学术规范化,做到作品与学术理论性结合。
开幕式后,评委对各个项目开展现场评审。马宏伟校长、李忠红副书记率队参观作品展示区,现场与参赛队伍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并针对各个项目提出建议。
决赛现场气氛热烈,科技与艺术齐飞,理论与实践共舞。哲学社会科学类决赛项目中,既有对疫情当下中国经济状况的反思,也有对乡村振兴的调研,还有对老龄化背景下临终关怀服务的探究。在科技发明类项目中,“贴近现实”无疑是此次挑战杯的一大特色。新型陶瓷牙科修复体,生物3D打印骨软骨缺损修复仿生支架…未来医疗有了更多新的可能性;叮咚高校,智能手语翻译器,全自动洗头机,无人超市AI智能购物系统…未来科技将会给人类提供更大的便利;消防侦查灭火机器人,陆空两栖的组合机器人,辐射屏蔽筒搬运机器人,应急救援的智能飞行机械手,湖面垃圾回收无人艇…机器人家族齐上阵,上演了一出“科幻大片”。
参赛队伍队员耐心地给前来参观的老师同学们介绍项目,答疑解惑。其中,全自动洗发机凭着新奇的外形吸引了不少同学的眼球。该全自动洗头机能够沿头部轮廓线移动清洗,同时震动按摩,具有控制力度、智能调速、温水冲洗和头发风干等功能。 “第一次来观摩‘挑战杯’项目展览,让我眼前一亮。哲学社科反映现实,科学发明贴近生活,每个项目都很有新意。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有的模样:敢于创新、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来自教育学院(师范学院)19汉师2班的严嘉欣同学说道。
决赛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队伍。除了有崭露头角、充满活力的新队伍,也有经验丰富、不断创新的老队伍。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离不开长时间以来的辛苦准备。电解液添加剂提升硅负极库伦效率项目负责人朱伟成表示:项目准备过程中困难莫过于实验失败和专业知识有所匮乏。在实验初期,他们组装的电池样本常常测试崩溃,或是测试达不到预期结果。但通过不断提问、查阅文献和总结经验等改进了实验步骤,他们最终克服了困难,通过实验证明了猜测。
今年“挑战杯”校赛决赛更加注重实践导向,资源整合度更加强化。校团委搭建了多个平台,不断建立健全办赛机制,全面提升选手竞赛水平,并邀请了小挑、“互联网+”项目投资人,设置项目对接会,积极促成学生创新项目进行成果转化,积极落地转化为创业实体。
(撰稿人:郭琦豪、范晖帆 一审:范晖帆;二审:杨帆;三审: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