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六期"理读”读书会在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图书馆举办,以“照亮人心神秘园”为主题,邀请了《有时候岁月徒有虚名》一书的作者付秀莹、东莞作家塞壬、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黄忠顺作为嘉宾出席。“理读”创办人曾理担任主持。冬意渐浓,天气转凉,读书会现场的气氛却十分热烈,他们循着岁月的足迹,将自己的读书体会娓娓道来,细细交流疑惑之处,共同度过了一段温暖美好的阅读时光。
在书中遇见另一个自己
这一期“理读”,书友阅读的是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蒲松龄短篇小说奖获得者付秀莹的力作《有时候岁月徒有虚名》。当日“领读 分享”的环节最受欢迎的莫过于书中的《旧院》与《出走》两篇,书友轻声朗读着触动自己的片段,倾诉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话语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书友杨洁朗读《旧院》一篇时,真挚诚朴,字字句句扣动人心。随着她温和的声音,仿佛便可以一脚踏进她姥姥家的大院子,回味那一段她在姥姥家度过的童年时光。她说,她读《旧院》时不由得想起了姥姥宽敞的院子,那里恰似书中的旧院,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青砖红瓦,绿树红花,树木葱郁,一般美好。她读时耳边都是如光阴流淌的声音,所以感触颇深。
比较有趣的是,书友Coco与作家付秀莹是同龄人,她笑言书中的文字描写真实、准确、到位,仿佛都在敲打着她的心。看完《出走》后,她好像在字里行间遇到了“另一个自己”。“过去的幸福是真实的,只是当自己渐渐被生活侵蚀,疲惫感难以避免。这种想逃离生活的感觉就像是一种必然性,无法逃脱。但不可更改的是,家是港湾,人有了归宿,生活的缺失感才得以弥补。”观照自己的生活,Coco从书中获得了新的领悟。
大家都沉浸在书友触动人心的故事中,静静地聆听间,不知不觉便走入了付秀莹笔下的旧时光,徜徉在书友们分享故事的斑驳光影中。曾理说她抵不住细腻的文字表达,付秀莹自序《写尽天下人的心事》的前两段便足以打动她。作家塞壬盛赞付秀莹是一个懂文学的人,正因她写的是人间烟火,那些文字贴近现实生活的“小情感”“小影子”,所以才能触动读者的心弦,让他们在小说家精准的文字里,发现真实的世界,心生共鸣,心有感悟。
作家付秀莹则感觉用声音读出来的文字很奇特,“听书友们用声音去朗读我写下的句子,词语、停顿、节奏、塑造的人物等,让我既感到陌生,又觉得新鲜,这是种难以用言语叙述的感觉。而若读者能够在我写的文字中遇见他们自己,就是对我最好的安慰”。她曾在自序中谈道:“我自认是一个热爱世俗生活的人……我在嘈杂的人群里挤来挤去,内心充满了安宁,还有欢喜。”这个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的女子,细细观察迷人的细节,用精妙的文字功力,创作出极富韵味与艺术的作品,尝试着勘破世道的隐情与人心的秘密。
贴近人心的写作最有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书友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字创作的困惑与疑虑。书友陈嘉宝向作家们请教如何处理写作时意趣满满却无法写下一词一句的窘况。付秀莹坦言:“当你写作状态最好的时候,世间的所有奥秘都会向你敞开。所有的语言、人物、细节、审美、情感、经验都会来到了你的笔下。那时,是它们找到了作家,而不是作家找到了它们。”塞壬则在认同之余补充说,“一旦写作走进你的生命,成为你无法缺失的东西,那么你就一定会想到办法把它表达出来”。
读书会现场不断迸发出新的话题,谈及文学作品中什么东西最能打动人心时,塞壬有感而发:“作品写什么东西才是最有力量呢?那些尖锐的东西当然也有力量,但它不属于平常生活中普遍性的存在。生活的境况、情感才是普通人普遍存在的意义,才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永恒的。”她认为一个作家,只有潜隐在生活之中,感受着周围人的情感和他们的命运,其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最成熟的写作,也是真正的文学。
黄忠顺表示看《灯笼草》一篇时,本想快速阅读,但看着看着便不自觉慢了下来。他说慢下来之后能感受到文字里一些细致幽微的东西,那正是作家笔墨纵横施展的地方。“就像在看花样溜冰一般,我能感觉到作品传递出来的自由、舒展与流畅。”在黄忠顺看来,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陶醉沉迷于其中的作品是十分难得的,而付秀莹的作品恰好做到了。
诚然,一个平凡的事情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是因为作家精微的发现与文字的表现力。付秀莹的书中会写一个茶杯,里面泡着菊花与枸杞;会写城市的人行天桥上,吆喝叫卖磁碟和贴手机膜的人;也会写北京的冬天,走在街上的人身负落寞感……这细腻的描写手法就像一个有着超级功能的摄像机贴着地皮,将日常事物中气息、颜色、味道全部拍摄下来,让读者们惊觉:平凡的事物同样动人心弦,回味无穷。岁月漫长,它让人们尝尽酸甜苦辣,但也时时抚慰着人们的心。
读书会摘记
付秀莹:
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我所关注并不是故事的结局,我在意的是故事中人物心思辗转,百般难以得安宁之处。人生在世,万事不易,我对自己创作的故事中人物的遭遇是无限同情的,我爱我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我之所以以追忆的视角去写这本小说,意在表现出时间的包容性,时间能够赦免一切,当故事中的人物生命走向终点,他一生中经历过的爱恨情仇都终将逝去,这是特别沉痛的事情。既然一切都已消逝,都做不得数了,那什么算数呢?有时候,岁月真的徒有虚名。对于作家而言,岁月无痕,留下的是文字,《有时候岁月徒有虚名》这本小说的创作与命名,其实包含了许多我对人生的感慨。
塞壬:
作为一个作家,我恰恰关注的是作品中细微的地方。我感兴趣的是整个小说作品的氛围、色调、韵味、气质。就像秀莹说的,她文字里的旧时光像一张泛黄的旧照片,是琥珀色的,她的作品达到了一种艺术的效果。她写的就是普通人的小隐私,内心的小情感,存在于广大群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鸡毛蒜皮。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作品。
记者:香雅婷
原载于《南方日报》12月1日WD06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