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脑之综述
一所优质大学可以提升城市文化水平,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科研成果、人才队伍,如同城市经济的助推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除了高校资源集中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均将自身定位为高校资源缺乏城市,想方设法将高校引进本土。建大学是高投入、长周期事件,因而需要更多创新的方式推动高校与本土合作。
9月13日开学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首批设置的专业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东莞理工学院则紧扣东莞转型升级,开启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等工程。高校与城市均在努力寻找两者的共振点,最大限度实现双方价值。
产业转型升级急需智力支持
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经济崛起,在这里出现一批“星期六工程师”。每到星期五下午或者周六上午,珠三角尤其佛山的工厂老板,开着小车到广州的大学门口等候老师、研究员出现,接上后将他们拉回工厂开始为期一天到两天的工作,老师们利用节假日时间为企业担当技术顾问。
背后显现出来的问题是,经济快速发展与科研技术人才紧缺,分布不合理的矛盾。如今,珠三角产业迎来转型升级,对于人才的渴求更明显,尽管期间不少城市建起了市属高校,但是对于本土经济的支撑仍然乏力,呼唤高校与城市开展更多方式的合作。
翻查2016年珠三角8个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在校学生、常驻人口计算“每万人在校大学生”的数据,广州每万人的在校生人数在811名,远高于珠三角其他城市;而紧随其后的是珠海,而GDP位居前列的深圳、佛山、东莞表现并不亮眼,明显“缺人”,其中深圳每万人在校大学生77人,东莞136人,佛山160人。
站在创新前沿的深圳,要对标硅谷,在高校这一板块就缺少有力的支撑。“深圳再办8所、10所大学都不嫌多。”北大深研院院长海闻认为,深圳拥有的高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北上广。深圳要建设创新型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以前更多的是倚重市场和企业,今后在源头创新方面,最终还是要靠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和高素质、高层次人才。
在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的东莞、佛山,正加紧高水平理工大学的建设,以应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科技含量高的智能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历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75%左右留东莞发展创业。按照规划将投入35亿元推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佛山唯一全日制本科院校。“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推进佛科院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是佛山所需,是佛山所急。”市长朱伟7月调研时表示,佛山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目前短板在于高等教育建设,要把握当下机会加快创建工作。
创新实现高教跨越式发展
在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马陆亭看来,深圳的高等教育底子薄弱,发展时间短,必须通过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9月13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该校是国内第一所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大学。
需要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适合深圳,也适合东莞、佛山等面临转型升级的城市。当前东莞正在开展的人才战略是建设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将人才网络布局到高校内,最大限度地匹配产业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在联合培养教学上,实施“高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模式,研究生基础课程阶段在其所属高校完成,专业实践在东莞市基地完成,以此实现校、地、企多方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赢发展。为增强吸引力,东莞将对来莞研究生大手笔地予以补贴。7月份,东莞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迎来了首批200多名研究生,来自国内外41所知名高校。
此前,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黄子明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校以往研究生实践多为学校所在城市,以及北上广深等地,东莞少有涉及,其毕业去向也是如此。该校此前也曾与几个企业、科研院所签订实践基地合作,与地方政府的此类合作是头一次。“东莞如此大力度的支持,吸引力非常大,对双方都是一次探索和创新”。
专业设置匹配本土产业
珠海是高校资源仅次于广州的城市,高校有10所,包括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设置的分校区。外界质疑,高校与珠海本土融合度不够,对地方经济、科技等贡献还有提升空间。而究其原因之一是,这些知名高校并不是珠海所属,资金主要来源也不是本地政府,在专业设置、研究实验室布局上,更多按照校本部安排,有的学生就读两年就回到广州等本部,因而对珠海本土经济促进作用有限。
珠海人渴望有一所自己的本科院校,但是现实是建高校是长周期、高投入事件,自身投建高校是否有必要仍需要探讨,而一个可以参考操作的是高校与本土需要更多主动沟通,进行存量的内涵式提升。
值得参考的是,不久前,在广东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佛山宣布与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深化合作。两所高校将在佛山分校区只承担一、二年级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建设全学段办学校区,进一步提升佛山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两校办学实力及服务能力。
另外在专业设置上,也进行充分沟通考虑,如刚开学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首任校长赵平表示,首批设置的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既服务于未来学生就业,又契合了深圳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需要。
而东莞理工学院重点组织实施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三大工程”,助力东莞和广东打赢智能制造“突围战”。
如此匹配的结果是,打破“人才荒”与“就业难”这一组合 ,东 莞 理 工 学 院20 15届75.7%的毕业生将就业城市定为东莞;在就业行业分布上,则与东莞的现有产业形态较为吻合,选择在制造业就业的毕业生最多,所占比例达到31.3%。
甚至在东莞正在建设的研究生实践基地上,也在采取类似的做法,谋求专业与本土的契合度,大学本土化,优先选择与东莞五大支柱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匹配度比较高的专业。当前机械工程,电子信息与技术,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化学与能源等专业,是与东莞产业升级发展匹配度较高的学科。
以问题为导向培养更多“乔布斯”
人才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战略,也是一家企业的核心战略,更多模式的本土培养人才办法在进行中,而且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
当前,在企业内部也出现企业大学的模式,将最一线的反馈与需求,融入到员工培养当中,超过80%的世界500强拥有或正在建立自己的企业大学,知名的如通用汽车、华为等,区别于一般的内训中心,企业大学作为企业价值创造中心的存在。
“培训和提升内部管理和技术人才;培训供应商;为各职能部门提供咨询服务,提供建议解决方案;展开校企管理和技能培训合作……”莞企拓斯达方面介绍,企业内部成立商学院,加强管理、研发、营销、生产等中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储备,每年5%的利润投入到商学院,老师由公司高管及技术骨干,专业的咨询机构及上海复旦、清华大学、深圳大学的老师组成“企业大学必须瞄准根源,找出差距,缺什么学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乔布斯死了以后,美国的创业者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乔布斯。怎么用系统的方式通过工程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乔布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出席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表示,整个培养模式将从传统的模式转化到以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基于项目学习,国际视野和品位。只有做到这四点,培养出来的才不是打造山寨,而是开创国际品牌的人才,才能够实现工业4.0。
03、04、05、06、08版
记者:梁锦弟 吴曦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9月19日DA03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