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莞工 > 正文
【南方都市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17-03-31
  • 字体大小:  

  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一直强调,只有将人才集聚在东莞,东莞的创新驱动才有支撑,转型升级才有前提和基础。

  《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高校将对接东莞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建成产业需求型的重点专业,建设高水平应用性特色学科专业,从而形成产学研用互相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机制,为东莞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提供人力支撑。

  东莞理工学院作为东莞高等教育的领头羊高校,近年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校企合作、科教融合、实践育人、创新育人,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突出实践导向推进深度产教融合

  为加强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机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东莞制造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于2010年开始,历时五年探索“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五年间,该项教学改革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促成了在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无缝对接。先后建成了中德凯勒数控软件实验室、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伟易达集团-东莞理工学院共建)、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伟易达集团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面向东莞制造业的精密制造工程实训中心等工程实训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一整套“3+1”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基于C D IO理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具体实施过程为:前3年,学生在校接受专业基础和技能知识的系统学习,第4年全部进企业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以及参与项目开发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通过企业工程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交叉轮流跟进指导等多方位产学合作,学生通过一学年分阶段的具体岗位实践及培训,最终达到机械工程师必备的能力素质要求。2010年以来,共190多名学生参与企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岗位实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深受实习企业肯定;近20%的同学留任实习企业,直接上岗工作,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过渡。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机械专业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职业道德和工程素养表现良好。

  经过五年的改革与实践,机械工程学院办学硕果累累,获批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建成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4个国家级、省部级实践教学平台;出版了教材4部。获省、部级教学改革立项7项,发表教研论文13篇,获广东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赛事中获奖74项、专利授权14项。

  凝练特色方向持续优化课程体系

  应用化学专业是东莞理工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是学校重点学科。该专业的开设契合了东莞及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食品饮料、造纸、化工等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

  2011年开始,应用化学专业充分利用东莞丰富的社会资源,学科专业建设不断贴近地区相关制造业发展需求。为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应用化学专业的骨干教师大量走访企业,调研并确定东莞及珠三角地区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人才需求情况及学生发展规划,最终明确了“精细化工”的差异化发展方向,并形成了可持续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反馈机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着力培养适应华南地区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具有化学、化工与能源方面的专门知识、能力与素质,善于学习,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食品、信息、材料、环保和军工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化学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不断优化理论教学体系,构建并完善了“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辅修计划+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的整体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专业核心能力支撑体系。从2013级开始,大力开展仿真实训、创新创业等课程建设,开设了精细化学品工艺设计、环境友好型涂料/黏合剂的制备、化工生产过程仿真实训等应用型课程;从2015级开始,学生必须获得5个创新学分方能毕业,创新学分从清洁生产项目实训、环境应急预案项目实训、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课外)、挑战杯(课外)、创新科研活动(参与教师课题发表论文(学生为第一作者)或者研究报告)、企业调研报告、创新创业活动等项目中选择。

  应用化学专业在基于专业特色化定位、优化课程体系等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显著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过去几年该专业学生参与校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次数达200人次,其中省级以上奖项高达50项。特别是近两届在广州大学和中山大学举行的广东省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分别获得2人次一等奖和2人次二等奖,成绩与中山大学等985高校同时并列第一;近年来,该专业师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校级以上立项项目有2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14项。

  培养复合人才加强专业综合改革

  2007年开始,理工学院“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省教育厅立项,法学专业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探索。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模式主要采用教师讲授、课堂理论教学的培养方式与教学方法,这样的做法导致法学专业定位不清,与地方需求脱节,应用人才培养特色未能彰显。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定位,作为地方理工科高校中的法学专业,应着力于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专业建设方向应与学校发展智能制造的战略方向形成配套和支持效应。于是,学生就业的岗位群定位是以东莞为中心并辐射珠三角地区的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顾问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坚持以“应用性、复合性、地方性”为导向。

  法学专业开展了一系列相应改革:在法学普通班增加民商经济法课程比重,开设法学专业综合实训,民法案例实践教学项目型课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增加开设经管类课程;在法学(知识产权方向)辅修学位班开设一半的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和律师事务所、法院、仲裁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培养人才协议和全方位合作协议。同时,促成地方行业全过程参与学生培养,包括真实法庭进课堂,聘请律师、法官为学生开办讲座和讲授专业课程;根据地方法治建设需求改革专业课程,配合地方需要安排专业实习时间;法学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地方立法、地方法治发展研究,师生共同在镇街依法行政指导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等。实现了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与地方法治建设的深度融合。

  经过多年的专业综合改革实践,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习基地、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做出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法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东莞理工学院2014- 2015学年专业评估中法学专业被评为优秀。法学专业教师完成的“地方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东莞理工学院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 16年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99 .32%,专业对口率71 .92%。最近三年在校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项8人次,司法考试通过率超全国平均通过率3倍。 

记者:韩成良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3月31日第DC13版

原文链接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