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莞工 > 正文
【南方日报】五年投逾百亿推动科技创新

  •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15-07-25
  • 字体大小:  

 7月23日,“粤创粤新”广东创新驱动发展主题大型网络采风团走进东莞。东莞市市长袁宝成与采风团成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他说,东莞创新驱动重点抓住七大要素集聚,分别是政(政府)、产(企业)、学(学校)、研(研究机构)、用(市场用户)、介(中介机构)、金(金融支持)。据介绍,东莞已出台众多与创新驱动发展有关政策,从2010年起,财政投入已超过100亿元。“这是真金白银推动科技创新。”

 ●南方日报记者 段思午 实习生 廖春晓

 底特律是“前车之鉴”

 “我这一周几乎天天都有和创新驱动相关的行程工作。”袁宝成说,自己周一会见李嘉诚基金会董事谈国际科技合作,周二陪同省长朱小丹调研横沥镇产业协同创新情况,周三参加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现场会。“今天在这里接受采访,明天要向国家统计局汇报东莞‘四新’经济的有关情况。”

 很多人认为东莞是“科技沙漠”。袁宝成说,东莞“三来一补”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充满挑战的现实和未来。OEM能短时间集聚创业资本,但没有品牌、设计和科技含量。2006年东莞就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2008年金融危机和今年希腊经济问题爆发,东莞创新驱动的步伐也在加快。“创新驱动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

 袁宝成说,底特律人均GDP达到数万美元,最终还是衰落了,就是因为创新驱动

 发展不足。市委、市政府时刻绷紧弦,防止产业落后、科技滞后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情况出现。他认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要素的集聚,他总结为“政、产、学、研、用、介、金”七大要素。

 不建松山湖,现在后背会发凉

 2012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经济强市的目标。袁宝成认为,东莞各级政府在政策扶持、搭建平台、提供资金、知识产权保护、园区建设和审批制度改革等六个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

 截至去年,东莞出台了超过30个创新驱动发展有关政策,今年又出台了“1+5”文件,从中介、金融等各个方面提出契合东莞特点的政策。同时,从2010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20亿元推动科技创新,加上其他财政扶持,投入超过100亿元。“这是真金白银推动科技创新。”

 袁宝成说,很多人认为在创新驱动中,

 国外政府没有中国各级政府强势。实际上,美国、日本等科技创新强国,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具体推动都很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政府要注重搭平台,不然单靠企业是难以为继的。”东莞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24个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了大量服务平台。

 袁宝成特别强调了松山湖园区建设。他说,如果东莞当年没有建设松山湖这个创新园区,没有各种创新资源储备和集聚,今天就难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没有松山湖的支撑,现在想想后背会发凉。”

 松山湖2010年起迈入国家高新区的队伍当中,今年最新排名从过去的50多名上升到30名。袁宝成说,这说明松山湖发展很快,但还要再进一步,要和东莞在全国经济总量排名的地位相称,甚至更高。

 创新有活力,还得向深圳学习

 产学研合作是创新驱动的重要方式。袁宝成说,深圳形成了“六个90%”的经验(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东莞要向深圳学习,明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目前,东莞拥有75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同时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达900家,2020年超过1500家。

 他说,上半年东莞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85.3%,授权量增长47%。这说明东莞企业创新有活力,发展有后劲。  在学校资源上,东莞有7个大专以上高校,一批中等专科学校,形成了既有高科技人才引领,又有制造业人才配套的教育体系。东莞企业还与本地和外地甚至境外高校建立了合作机制。“只要创新能力强,我们都欢迎它来东莞。”袁宝成说,东莞还将5年投入15亿元,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成高水平理工大学。

 在新型研发机构上,东莞与高校合作,成效显著。东莞还有160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创新发展。 

 他还指出,过去东莞常住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0%,现在是高中以上占70%。

 东莞力争在全球创新中有地位

 谈及东莞面临的问题,袁宝成坦言,首先是创新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东莞需要高成长性、高竞争度的氛围;其次是创新人才不够;再者是创新主体不足;最后是资金投入还有空间。

 袁宝成说,目前东莞原始创新不足,从“0”到“1”的创新一个没有,而如果出现一个这样颠覆性、破坏性的创新,可能发展起一个新的产业。

 他表示,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东莞有信心,用5到10年时间让东莞成为在全国乃至部分项目在全球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地位的城市。

 ■现场

 袁宝成

 东莞未出现“倒闭潮”但企业两级分化严重

 在座谈会上,袁宝成等东莞官员就企业倒闭、智能制造、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介绍机器人项目来有佣金

 问:东莞“机器换人”名声在外,这能否解决东莞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问题?

 答:我们去年出台了5年规划,每年不低于2亿元扶持“机器换人”。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看:一是,这是企业营商成本增长的必然选择;二是劳动结构变化,特别是普工缺乏,“机器换人”刚好可以替代一些;三是我们希望培育机器人产业。目前中国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都是国外的,目前东莞已有200多家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这是东莞未来的大产业。既可以在东莞“机器换人”,又能输出东莞的机器产品。

 我始终是制造业立市论者,东莞不能没有制造业,但不“机器换人”,产业不升级,就没有前途。如果东莞放弃制造业都去发展金融服务业,全国轮不到东莞。

 你们介绍机器人产业项目来东莞,也都是有佣金的!

 上半年企业数量增长了23.5%

 问:一直以来都有关于东莞企业“倒闭潮”的声音,去年诺基亚、联盛科技等企业相继关停。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答:企业有生有死,有走有留,很正常,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东莞去年有企业倒闭是存在的,但没有出现所谓“潮”。工商部门的统计是,去年关停的企业有500家左右,但与此同时,去年东莞企业数量增长20%以上,今年上半年增长了23.5%。

 还有一个情况,联盛在东莞的工厂生产情况并不差,很多人都还想收购,但受其母公司影响还是关停了。

 今年的情况比较严峻,企业两级分化。比如今年老总穿拖鞋去“新三板”敲钟的瓦力科技,上半年增长了70%。有的企业是维持现状。有一些低端来料加工企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地区,这也正常,和当年它们转移来东莞一样。

 我们对企业的发展会保持高度关注。

 问:东莞要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化工厂建设和定制化生产转变,现在发展情况如何?

 答:“东莞制造2025”战略提出了大力实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制造、优质制造、集群制造、绿色制造等“六大工程”,每个工程又有若干条有力、实在的措施作为支撑,形成一个完整具体的政策措施体系。我也经常提到,“要让东莞制造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行智能化工厂建设和定制化生产。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试水个性化定制。比如,你把你设计的毛织衫样板微信发给我们,在大朗毛织工程就能按照你的设计生产你需要的毛织衫。还有3D打印技术,也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定制化生产,在U盘上打印个人姓名等。

 科技支行已提供四五亿元贷款

 问:外界曾认为深圳和东莞都是“山寨之都”,您认为“山寨”是创新的对立面,还是必经之路?

 答:我看深圳、东莞都曾经有“山寨”的产业,但不是“都”。

 “山寨”是不对的,会影响一个地方的创新,政府应当打击专利侵权等“山寨”行为。然而,“山寨”在某些情况下又不可避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关键是要引导,“山寨”中的原始资本积累可能在未来创新中培育成长出一个品牌企业。

 问:东莞在知识产权质押和科技支行建设的情况如何?

 答:在知识产权质押中,企业认为专利很值钱,银行从风险控制角度肯定会下压。所以我们引进了连城资产评估事务所这一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客观评估。

 东莞现有2家科技支行,到目前为止已经为企业提供了四五亿元的贷款支持,但是对东莞创新需求来讲,还是不够的。今年我们准备扩大风险贷款资金池,将科技支行业务逐步拓展到所有商业银行。

 ■数说东莞创新驱动  

 抓七大要素集聚

 呈现三大特征

 一个快速集聚:

 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目前全市引进22个省级创新科研团队和8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组建31个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10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21个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两个有效突破:

 科技载体建设和科技金融结合有效突破。全市拥有新型研发机构24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6家。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产业转型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了2家科技支行,初步构建了“拨、投、贷、贴”的财政金融联动投入机制。

 三个大幅增长:

 全社会R&D投入、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高新技术企业数大幅增长。

 ■声音

 企业有生有死,有走有留,很正常,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东莞去年有企业倒闭是存在的,但没有出现所谓“潮”。

 目前东莞原始创新不足,从“0”到“1”的创新一个没有,而如果出现一个这样颠覆性、破坏性的创新,可能发展起一个新的产业。

 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衣食住行这些永远都是需要的朝阳产业。我们要巩固这些制造业,提升品牌和附加值。

 ——东莞市市长 袁宝成

原文链接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