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传达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东莞理工学院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强调东莞有能力、有条件且全力支持,并通过省市共建超常规投入,将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大学的第一职能是培养人才,而对于一所地方大学而言,又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呢?在建设广东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背景下,东莞理工学院怎样用更宽阔的视野、更前卫的要求,审视培养适应东莞、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地区需求的理工科人才呢?
该校有关负责人透露说,学校将紧抓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专业适应度,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努力解决行业、企业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回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水平提升的需求,服务成效不断凸显。
●策划:南小渭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高层次制造业人才短缺
■现状
近期以来,松山湖骨干企业广东长盈精密技术公司与东莞理工学院磋商,准备投入约3亿元,双方建设特色产业学院,联手培养适应工业4.0背景下,能够掌握一线一流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制造自动化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转型升级战略的推进,以及制造业格局、流程的变革,东莞高层次制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越发发现人才瓶颈的制约,越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快速实现了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大量产业工人的到来,也使东莞形成城市“人口倒挂”的特殊现象。数据显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东莞常住人口为822万,居广东省第三位。其中非户籍人口达630多万。
短短几十年间,东莞从一座农业县快速崛起为现代化工业城市,初步形成了“东莞制造”的威名和繁荣。不过,盛名之下,东莞也面临“两头在外”、“缺乏核心技术”的尴尬局面。
这种尴尬局面与企业类型和人口结构,均有密切关系。企业依靠产业工人,赚取微薄的利润,而缺乏高层次制造业人才,掣肘企业的转型升级。
从人才短板来看,东莞的人才凝聚力相对较弱。根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年》的数据,东莞在全国50个大中城市中,人才竞争力排名第29位,人力资源质量排名倒数第2位。东莞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仅有7000人,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高学历的高素质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而主导产业制造业,如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则是人才短缺。
从本土大学人才培养力来看,目前,东莞共有8所普通高校,但5所高校属于民办性质。因为培养成本的原因,这些高校的办学层次不高,而且专业设置偏向文科。
在城市吸引力方面,东莞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先不说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即便与同为制造业城市、同步入选广东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城市的佛山相比,在承接广州等周边城市众多大学的人才溢出,东莞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
在这种背景下,东莞的城市转型升级、综合竞争力提升,便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东莞最早的本土高校东莞理工学院,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探索省市共建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
■方向
目前,东莞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遇到一些瓶颈,特别是不能独立开展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培养,不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制约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随之而来的是,省级重点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发展不足,对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强。
2014年11月,市政府印发《东莞理工学院创新发展战略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探索省市共建制造业高素质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并在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工作站、专业研究生教育基地等方面取得突破。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规划》提出,将建立学校与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组成的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从而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主动对接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大产业集群,形成知识链、专业链、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
其中,东莞理工学院将争取省、市政府的政策支持,深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和国际合作,依托松山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莞大学创新城,建立相对独立的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研究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的教育研究机构:省市共建制造业高素质人才协同培养基地。
该校有关负责人说,东莞理工学院已有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学校已联合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研究生培养,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76名,其中毕业139名,在读37名。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开始,广东省学位办通过依托硕士授权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为理工学院增加了单列研究生招生指标,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紧抓创新创业教育
该负责人说,经过办学层次的提升,东莞理工学院将明确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目标定位,坚持面向地方、面向产业,加强与政府、市场、社会协同联动,强化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的应用创新能力。同时,紧抓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专业适应度,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加强校地、校企、校校等战略合作对接,努力解决行业、企业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回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水平提升的需求,服务成效不断凸显。
一名教育人士说,东莞理工学院要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就需要提升办学层次,其中上级教育部门要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列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并依托学校设立省市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甚至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在广东省一本层次招生。
■实践
初步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
大学是一座城市的“人才库”和“智力源”。建校23年来,东莞理工学院已培养毕业生8万余人,其中约80%在莞就业创业。该校校友会成立的校友企业家联合会,现有上市公司等各类企业300多个成员单位,成为东莞本土企业中的生力军。
早在2012年10月,东莞理工学院明确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探索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东莞理工学院院长李琳解释说,学校人才培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东莞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也促使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探索。过去的大学是走学术性、研究型的路子,但新办本科院校应该走出新的路子,办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卓越班学生成果广泛进入企业应用
以“卓越工程师班”的探索为例,2010年,该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61所试点院校之一,也是广东省列入该计划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次年,首批试点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以及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专业,首次面向全国招生。
经过四年的培养,今年第一届卓越班学生毕业了,成绩不俗,很多学生的成果已经广泛进入企业的应用中。其中,陈锦程设计制作的自动锁螺丝机,首批100台需求现已完成,大大减轻了企业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谭伟彬利用Freeform工业设计手柄,优化了原公司设计过程,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而梁志雄利用3D打印技术于玩具设计过程,缩短了玩具结构优化时间……
该校有关负责人说,卓越班的学生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与教学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卓越班实行三学期制、小班教学,每学年实行竞争性动态选拔,即通过与同专业普通班学生竞争实行进出动态管理。
学校还为“卓越计划”班每一位同学提供研究经费1万元,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参与工程项目,四年间实践性、研究性教学累计时间不少于一年;学校还将根据需要选拔优秀学生出境实习与实训,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实习或工作。
与国内大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除了卓越班之外,东莞理工学院与国内外的大企业深度合作,例如中兴、西门子、华为、微软、IBM和智汇谷等国内外大企业,共同培养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建成了校外200多个教学实践基地,供学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以与中兴通讯的合作为例,每个学生平均有200课时是由中兴派人来上的,由中兴来管理一年,负责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并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负责毕业生推荐就业。这期间,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企业的实际项目,与应用一线实现“无间隙”的对接。
通过这样的对接,该校17名毕业生与国内的“211”和“985”大学的毕业生,参与一家大企业的面试。最终,共有5名学生直接入编,这是未曾发生过的事情。
透过这个细节发现,东莞理工学院不仅满足本土企业的人才需求,更与深圳等周边城市进行对接,目标就是为东莞、珠三角乃至广东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帮助企业、行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地区的创新发展。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