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创新平台要尝试本土化
公共创新平台要真正实现产业、科技从“两张皮”转变为“一体化”,才能满足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这需要政府长远布局。同时,可尝试与本土高校合作。
一样新兴事物的发展,总会伴随着各种挫折。同样,东莞创新平台的发展,也有一些未知数和曲折。
一名知情人介绍说,进驻东莞的创新平台,并非都有非常清晰的定位。一些创新平台面临的一个难题是:高校远在千里之外,怎么把技术、人才输送到东莞,并与企业进行紧密的合作呢?因此,一些创新平台建成之后,可谓眉毛胡子一把抓,并未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无缝对接。
市委书记徐建华曾深刻地指出,一些公共创新平台的发展更多的是产业和科技两者的叠加,结合度不高,不能充分满足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既有的公共创新平台效果参差不齐,亟需一轮评估和改造。要真正实现产业、科技从“两张皮”转变为“一体化”,政府需要长远布局。
目前,全市16个公共创新平台,其中15个位于松山湖。面对着国内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的进驻,同样位于松山湖的东莞理工学院,也感受到不一样的压力和动力。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在多个场合表示说,该校可以发挥主场优势,积极与公共创新平台合作。对于本土高校理工学院来说,创新平台有着先进的科研实力,可以提升东莞理工学院的科研、人才培养水平。而对于创新平台来说,东莞理工学院有着本土资源、办学硬件以及学生等优势,可以开展广泛的合作。
事实上,这个设想也在不断尝试。早在2006年11月,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共建的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和与本土高校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共建的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相继挂牌成立。
2013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与北京大学共建了东莞理工—北大光电研究院光电工程技术中心。该中心将建于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内,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合作双方将围绕东莞光电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半导体照明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激光显示技术和功率电子器件技术等为研究领域,助推东莞高端电子信息、LED照明、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发展。
一名专家指出,除了与本土高校合作之外,东莞公共创新平台更要改革机制,例如建立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机制,使创新、创业、创富实现有机统一,允许创新平台的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以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和研发技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作价出资办企业。
同时,完善科技和金融对接的服务机制,引导金融机构进行服务创新,开发符合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并建设多层次投融资市场,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创业服务。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