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10日起,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省各类企业陆续有序复工复产,工厂车间里又响起了机器轰鸣的声音。在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众多企业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在疫情下迎着困难上,激发持续向前的动能。
众多企业纷纷在工厂车间筑起了抗击疫情保生产的防线,企业复工备案“不见面”、线上办加快提升复工效率,科技专员活跃在工厂车间帮助企业组装生产设备、优化工艺……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发现,疫情之下,广东企业复工复产正在呈现出一系列新场景:齐心协力战疫魔、凝心聚力保生产。
●南方日报记者 吴擒虎 柳时强 丁侃 吴雨伦
通讯员 郭哲涵 范敏玲 焦婵娟
工厂里的防线
“来,再转3圈!”2月10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创维)门口,一个透明的消毒帐篷里,每个员工间隔一米左右,正转着圈依次接受消毒喷雾至少1分钟的“洗礼”。“洗礼”之后再检测体温,员工方可进入公司。
测量体温、洗手消毒、逐个进场……同日,在广州旺旺食品有限公司大门口,同样是一派严阵以待的架势。员工安静地依次进厂,沉稳而有序。在企业复工的第一天,约900名旺旺员工从全国各地正式返岗,生产人员返岗超过40%。
2月11日下午,记者走进深圳市光明区的TCL华星厂区,门口的检测登记格外严格,身着黄色防护服的工作人员为每一位进厂员工进行体温测量,随后进行信息登记以及健康情况登记,还需要按手印确保信息真实无误,最后由厂区内的工作人员“接人”方能进入。
这两天,在广东各地,进入车间的员工大都经历了从进门戴口罩、测体温,到工位拉开一米以上距离,再到饭堂“高考式”用餐的防疫“一条龙”体验。更有企业或自制纸箱隔离间,或线上订餐送餐到位,尽量避免员工集聚。
“受返深限制及隔离防护的影响,TCL华星春节后出勤率79%,各单位及时调整工作方式,采取未回深人员在家办公、留深人员适量加班等措施,确保整个生产运营正常。”TCL华星董秘、公共关系处总监张其东向记者介绍。
“我们在战术上做足细节,确保厂区内不发生疫情,让每一位员工都感到心安,正常投入生产。”张其东说,细节体现在厂区的每一个角落,以厂内电梯间为例,从疫情之初的一天一消毒,到一天消杀两次,再到如今的每小时一消杀,公司根据疫情的变化及时调整防控举措。
一边是疫情防控,一边是复工复产,记者走访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发现,企业纷纷在工厂车间筑起抗击疫情保生产的“防线”。
“我们要通过每一个细节管控,让厂区内的员工感受到厂内比厂外更安全。”张其东说。
防线保障之下,企业的生产线正在加速启动。“这几天,我们又陆续收到累计230多个医疗订单需求。目前,我们复工率达到70%左右,产能优先满足医疗抗疫订单的需求。从复工的情况来看,保障抗疫订单,我们是完全有信心的。”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湘龙表示,目前企业多个订单都将送往武汉。
云端上的复工
2月11日,位于南沙区锦珠广场的广州中科院软件所的大厅,一张疫情防控指挥中心的显示大屏上,正清晰地滚动着南沙新增病例、累计病例数据,全区九个镇街疫情重点人群的分布情况也精准呈现。这套“云系统”,点开任一标记,还可具体了解重点人员的近期接触情况、健康状况、就诊信息等,疫情防控情况一览无遗。
但在办公场地,记者看到,空无一人的多张办公位上,只有几台电脑正常运行,显示器上的代码不时滚动。“我们的研发人员在全国各地,通过网络连接远程操作公司电脑,实现在线办公,更新疫情防控协同系统,为企业复工提供服务。”广州中科院软件所智能物联网实验室主任、中科智城研发部副总监吴鸿告诉记者,“公司的研发人员30多人借助线上办公软件进行,工作效率不受影响。”
他们研发的云系统,正是通过“云复工”的形式完成。研发人员连续奋战通宵,经过72小时的高强度远程协作开发,南沙区疫情防控协同系统得以于2月2日正式上线。据悉,这一系统将依托区块链技术,通过移动端网页方式引导企业快捷填报防疫信息,借助该技术的不可篡改等特点,确保企业如实填报,助推防疫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
系统还支持各街镇工作人员在线审批,提高企业复工效率。
“我们的技术人员这些天都在持续更新系统功能模块,截至2月9日24时,南沙区疫情防控协同系统上已经汇聚了398项、27万条防疫相关数据。”吴鸿介绍,截至2月11日中午,已经有687家南沙企业通过该系统提交了复工备案申请,在移动端操作、区块链技术支持下,获得备案通过最快的一家企业仅等了3小时20分。
同样的场景,也在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出现。为方便企业复工备案审批,2月2日,该区在全国率先上线工业企业复工备案审批系统,实现企业复工备案“不见面”、线上办,当天申请,当天即可发出《同意备案意见书》。
“我们昨天一口气审批了800多份复工复产备案。”黄埔区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组副组长谷林表示,目前已批准10日后正常复工企业820家,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汽车零配件、化工医药、食品产业,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快速增加。作为广州市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截至2月10日下午3时,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复工(含未停工)企业1224家。全区41%的工业百强企业数已复工。预计该区将在本周迎来复工高潮,超过65%企业集中在10—15日复工,其中包括75家百强企业,约10万员工将重返工作岗位。
车间里的科技专员
2月10日夜里12点,东莞必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灯火通明,几位科技专员正围着一个包装机忙碌:把新的轴承装好,几经调试,一度因故障停产的机器才恢复运作。大家揉揉酸疼的腰背,终于松了一口气。
在曾经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一批科技专员正活跃在这里的生产线上。连日来,东莞市科技局向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派驻科技专员,帮助企业组装生产设备、优化工艺、提高效率。
“这台机器原来只能产儿童防疫用品,怎么改造为生产成人防疫用品?一开始我也很懵。”在必达医疗科技公司,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专家吴康说,尺寸、规格、距离等都需要改,涉及复杂的参数计算,还要更换机器中的齿轮,忙碌了一天半,吴康终于和专家组一起攻克了这个难题,完成了机器的改造。吴康笑着说:“服务企业的这几天,好几次都是忙到晚上9点才能吃上饭。”
记者发现,科技专员们随身带着扳手等工具,发现问题立刻解决。东莞理工学院专家李荣泳说,在必达医疗公司老旧的机器上,生产材料容易跑偏,他正在加工一个滚轮,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每天8点到公司,忙到晚上11点才离开,东莞技师学院教师卢毅用4天时间,盘活了东莞久林吉良净化用品有限公司一台已停产的旧机器。“旧机器设计不合理,动一个零件,就会牵动很多地方,过程非常艰难。”卢毅说。2月10日上午,一条生产线运转中突然出现故障,卢毅马上排查,发现轴承老化,立即更换,只用40分钟就解决了问题,避免了企业被迫停产等待维修。
目前,来自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技师学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75名科技专员,已深入到10余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保障了企业的生产运作。
记者:吴擒虎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0年2月12日A06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