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莞工 > 正文
【南方日报】粤港澳院士峰会首次落地松山湖科学城

  •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20-10-30
  • 字体大小:  

连续三年落地东莞,七大板块13个专项活动,包括人民英雄张伯礼在内近60位院士出席……10月27日,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下称“院士峰会”)新闻发布会召开,宣布本届院士峰会将于11月2日至4日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举行。

今年是粤港澳院士峰会连续第三年落地东莞,也是这一顶级人才交流活动首次走进松山湖科学城。在中国科学界中,两院院士群体代表着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处于国家创新体系金字塔的塔尖,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院士论道松山湖科学城,将助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

逾百重量级嘉宾论道松山湖

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以“科学引领 跨界创新 融合发展”为主题,聚焦生物医药领域,彰显抗疫精神,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峰会分为七大板块13个专项活动,包括全体大会暨特邀报告会、松山湖科学城系列活动、IBT主题系列活动、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课题研讨会(闭门会议)、院士专家湾区企业行、抗疫院士风采展等。

本届活动将汇聚近60位不同领域的院士专家,还有来自学界、业界的超百位重量级嘉宾参与。其中包括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院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潘云鹤院士,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院士,以及著名东莞籍建筑学家何镜堂院士等近60位院士将聚首松山湖科学城。

此外,来自粤港澳地区的100多位顶级知名学者专家以及百度、腾讯、阿里、东软及默沙东、美时医疗等知名企业负责人将出席峰会。

今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获批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在此背景下,本届峰会期间将举行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战略咨询座谈会、走读松山湖、松山湖科学城之夜等系列活动。特别是组织邀请了一批涵盖战略规划、科研一线、政府高校等不同领域的院士专家,共同为科学城建设献计献策,推动从松山湖高新区到松山湖科学城的跨越式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今年峰会关注的一大主题。今年以来,广东先后印发实施《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基于此,本届院士峰会特别关注新药创制和转化医学、中医药创新发展。

包括姚新生院士团队的“接骨木活性部位抗骨质疏松”新药及相关产品开发、侯立安院士团队的“云式无菌空气净化器”等十大最具代表性创新成果,将在IBT重大创新成果发布会上进行发布,并举行项目路演,促进有明确产业化前景和产业化资源需求的成果、项目与投融资机构进行对接。

针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技术需求,特别是为支撑东莞企事业单位创新发展,主办方开展专题调研,先后走访50多家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研发能力、对院士专家智力资源有强烈需求的优秀民营企业,组织邀请涉及领域的院士专家点对点进行把脉会诊,推动院企联合攻关。目前,有10个合作项目就具体的合作协议在磋商中。

2020年,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多位院士挺身而出,投入疫情防控主战场,为科学救治贡献力量。本届峰会特别突出抗疫元素,活动期间,张伯礼等在抗疫一线的院士将面向大湾区大中小学生,讲述抗疫经历、故事以及成长历程、人生感悟,传播科学家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爱国报国的责任担当。

院士智慧成创新发展催化剂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共同组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这意味着东莞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在院士峰会新闻发布会上,就东莞及松山湖科学城相关情况作了介绍。他表示,今年院士峰会的主攻领域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也是东莞未来重点发力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

目前东莞已形成以松山湖高新区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区,在松山湖聚集的生物技术企业超过260家。8月13日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在莞成功研制,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实现我国抗癌技术发展新突破。

刘炜表示,松山湖从全国169个高新区中晋升成为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与院士峰会的举办和众多院士专家的支持密不可分。今后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更加需要院士资源的支撑。

实际上,院士智慧已经成为松山湖创新发展的催化剂。科学城内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子科学中心、东莞理工学院等科研机构及高校,先后引入约30位中外院士专家,每年还有数百位院士通过各类交流活动到访松山湖。

如今,松山湖科学城最为知名的地标和名片就是被誉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这背后离不开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的努力和付出。

陈和生是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者,也是见证者。“当时我们选址时就和地方党委、政府说明,我们这个项目不会直接带来GDP,但我们有信心将这里打造成为全新的科研创新中心。”陈和生说。他表示:“散裂中子源可以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等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平台,对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工程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作为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不仅造价高,而且技术复杂,是各种高精尖设备组成的整体。陈和生回忆,建设初期,由于经费有限,中国散裂中子源地下隧道甚至没有规划建设电梯,无论是科研人员检修设备,还是接待参观交流,都只能通过楼梯在地面和十几米深的隧道之间往返。

历经重重困难,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顺利实现第一束质子打靶,产生了第一束中子。2018年3月25日,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填补了国内空白。项目建成后,陈和生与团队成员马不停蹄加紧调试改进。2020年2月,装置完成打靶功率达到100kW的设计指标,比原计划的3年时间提前了一半完成任务。

正是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与松山湖高新区内的一流科技资源,东莞做出了建设科学城的决定。

打造名副其实的“院士之城”

成立于2018年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材料实验室的数百位科学家是社区内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揭牌两年多以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拥有理事长王恩哥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在内的共10位院士,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一流的智力支撑。

目前,实验室共设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国家、省级项目40多项;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330篇。

汪卫华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介绍道,目前实验室已经探索建立起从前沿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模式。由于松山湖科学城周围良好的制造业产业化环境,通过实验室的平台,可以把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转化出去。

同时,依托多元化人才队伍与学科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酒香不怕巷子深”。汪卫华院士介绍,“我们有优秀的人才和开放的平台,这样的平台是很多企业不具备的,他们可以带着问题或需求来跟实验室合作,利用实验室的能力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与中国航发集团、钱学森实验室以及本地龙头企业等建立联合实验室,通过联合实验室就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通过企业合作可以明确需求导向,帮助我们生产实践。”汪卫华院士表示,“好的科学问题应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在松山湖科学城,实验室通过合作获得了‘源头活水’。”

如今,松山湖科学城成为名副其实的“院士之城”。除散裂中子源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外,松山湖各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还集聚了55个由海内外知名院士、长江学者、学术领军人才作为带头人的省市创新科研团队,其中活跃着甘子钊院士、李国杰院士、卢秉恒院士、方滨兴院士等一批院士团队的身影。

在院士力量加持下,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步伐正不断提速。

记者:陈启亮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0年10月30日DC03版

原文链接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