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千山万水,在距离东莞4000多公里外的林芝市巴宜区,东莞教育援藏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援藏之行中,闪耀着五名大学生的身影。他们来自东莞理工学院,不同的专业,同样的赤诚之心,秉承着“学而知不足”的校训,这些大学生以志愿之名,支教在西藏。
不断学习 努力成为好老师
“八一镇团结小学是一所现代化的新学校,这里的一切对我而言都是新鲜的,有着新的面孔,新的生活。每天看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总想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都教给孩子们,只担心自己时间不够多,无法顾及到每个孩子。”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天真烂漫的孩子,让薛先琨迅速适应当地的教学生活,也逐渐投入“老师”这个角色。作为一名教学新手,薛先琨之前从未有过教学经验。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声调、语速的调节,学习如何把握孩子们的心理,她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感觉自己提升了不少,队友们的聊天话题都是围绕着学生们,这些点点滴滴的教学趣事形成我们丰富多彩的支教生活。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不忘初心,不辜负‘老师’这一身份。”在支教周记中薛先琨如是说。
“学而知不足”,以志愿之名,支教在西藏,莞工人在路上。和薛先琨一同踏上支教之行的,还有多名莞工学生。“心肺适应了80%的氧气含量,胃也慢慢习惯了每日的辣椒炒肉和红烧猪肉罐头。目之所及,是林芝的山、林芝的水、林芝的云;耳之所闻,是孩子们的嬉笑和琅琅书声。”钟筏童在布久乡小学担任一年级数学科学、四年级英语老师。日复一日的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并未让她感觉枯燥。“饭后在尼洋河边散步,或者走入布久的桃林,看着一个个硕大的桃子,会有一种桃李满天下的感觉。”钟筏童说,来到林芝后,一切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当自己真的身处其中,就会迅速适应环境。剩下要做的是,不断学习如何成为一位好老师,不断思考自己可以做什么,不断享受孩子们对自己的喜爱与依赖。
校地合作 传播莞式“慧教育”
支教,是青春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选择支教的同学来说,支教是让青春绽放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对于山区孩子来说,支教带去的,或许就是希望之光。
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生援藏(林芝)支教志愿服务队于今年7月正式组建,并面向全校同学进行招募。经过报名、审核、面试、体检等环节,来自该校教育学院、文传学院、电智学院的五名同学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志愿者,开启了为期一学年的支教志愿服务。
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为让同学们做好充分的服务准备,8月12日至13日期间,志愿者们参与了包含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在内的业务培训,提前熟悉了有关林芝的经济文化状况、广东援藏政策、基层工作方法等内容,并学习掌握了相关应急避险和急救知识。
8月17日,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首批志愿者抵达服务点林芝市巴宜区,他们将分赴多所学校,为当地孩子们带去莞式“慧教育”。和志愿者们一同“前去”的,还有“校地合作”。8月18日下午,东莞理工学院与林芝市巴宜区政府举行了校地共建座谈会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挂牌仪式。该校党委副书记吕琦元表示,本次活动是在巴宜区东莞援藏工作组的多次协调和校地双方的大力支持下达成的合作共识,现已顺利开展校地双方的首次合作,意义重大,为校地共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学校将结合巴宜区实际需求,继续加大在人才培养、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张理萌
原载于《东莞日报》2020年11月17日B04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