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莞工 > 正文
【南方日报】东莞集中攻坚“幸福民生策”精准发力解决学位、车位、床位问题

  •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21-07-20
  • 字体大小:  

可容纳500多人的学术报告厅、可容纳1000多人的师生饭堂、最多可容纳3240名学生同时上课的教学楼……炎炎夏日,位于塘厦镇振兴围社区的塘厦第二实验小学正在进行紧锣密鼓施工,预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

届时,学校将以优秀的中华文化为依托,融合现代国际文化教育理念,开设陶艺、器乐等特色课程。这不仅进一步改善塘厦“入学难”问题,也能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多元文化需求。

对“学位、车位、床位”这些市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东莞精准发力、集中攻坚,用心、用情、用力,一项项“幸福民生策”,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欧雅琴 于羽佳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AⅡ01—04版策划:江强 郭文君 统筹:郭文君

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多点开花

7月15日,改扩建项目进行快一年的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里,崭新的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等已经竣工,正在进行收尾和教学设备的安装。预计新学期来临时,可以提供1500个学位。

与此同时,今年的602名东莞新教师在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齐聚一堂,他们正在接受规范化培训。一年后,他们将走上各公办学校的讲台教书育人。

扩容、提质——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之基。效率与质量并重,不断克服土地紧缺的资源掣肘,推出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这是东莞举全市之力办好教育的诚意与担当。

“教育作为城市发展过程当中的关键环节,是城市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3月5日召开的2021年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推进会上,东莞市副市长黎军明确表示了教育攻坚的重要性。

为解决户籍人口急剧增长给教育学位资源供给带来的压力,2020年3月,东莞打响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计划至2025年,投资300亿元推动新改扩建231所公办中小学,全部建成后将增加学位34.24万个。

“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首先确保做到‘人人有书读’。”东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淦奎说,“东莞学位攻坚背后最底层的逻辑就是,要更好满足各类群体的入学需求,更有力地提升东莞这座城市对人才的聚集力。”

有书读,还要读好书。“扩一所、优一所”才能让扩容提质更有效果。

从“新生招不满、尖子生转学”的办学困境,到“报名咨询电话被打爆”的招生热度,这是东莞中学南城学校5年来的变化。

2016年6月,东莞中学开始托管南城中学,由此开创了东莞“公托公”集团化办学的先河:确定“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科学治校模式;推出集体备课制、成立学术委员会以扭转教学风气;每学期开设近70门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为自己的个性化发展找到机会。

“十三五”期间,东莞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加速扩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累计遴选120所品牌学校培育对象,累计组建教育集团40个,每年组织64对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培养名师工作室学员近8000人。

与义务教育衔接的除了普通教育外,还有职业教育。

5月24日,在2021年广东省暨东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现场,来自东莞25所职业院校的师生正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大展身手:雕花、美甲、推拿、3D打印、发动机拆装……精湛的技艺引得到场嘉宾驻足观看。

东莞是国际制造业名城,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打造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高地。

为实现这一目标,东莞提出到2025年,要争创成为广东省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成5所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6—8个高水平专业群,培育10个职教集团,建设50所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培育100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东莞除了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外,也需要一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因此,“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也被写进了“十四五”时期东莞教育的“1+12”行动计划。

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而就在前一日,2021松山湖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东莞理工学院召开,学校与松山湖实施共建的11个重大科技平台也举行了重磅揭牌仪式,未来它们将积极承担战略科技共建任务,肩负起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

同日,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奠基仪式也在松山湖科学城举行。此外,还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也预计于2023年招生办学,届时这里将集聚更多来自湾区内外的高端创新资源和高素质人才,加快完善东莞创新生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我们的建设始终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战略需求。”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说,“有了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相信东莞理工学院会和两所新学校一起,成为东莞高校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

精细化管理攻坚“城市病”

“以前出行确实很糟糕,想出来洗头、吃饭却一直找不到停车位。”家住黄江镇的张女士说,在智慧停车施行后,街道停车乱象明显减少,停车位也能容易地找到。

黄江镇是莞深融合的前沿阵地,车流量及交通承载压力日益增大。目前,黄江汽车保有量逼近14万辆,停车位不足、车位分布不均,再加上“僵尸车”占用停车位、乱停车现象屡禁不止,群众要求破解停车难题的呼声日渐高涨。

今年元旦以来,为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黄江着力推进智慧停车系统。新措施实施以来,4条施行路段收费时段平均周转率达4次以上,停车位周转率大幅提升,有效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提升了群众出行品质。

2020年3月起,东莞全面开展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聚焦交通发展痛点,力争到2022年底打造内畅外联、立体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支撑东莞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千日攻坚行动,正是为了呼应市民对畅行莞邑的幸福向往。此前,随着东莞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迅猛增长,停车缺口增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停车难、停车久、乱停乱放”日益成为困扰市民群众出行的难题。

近年来,东莞积极响应群众关切,深入推进全市停车“一张网”“一站式”格局,以统筹谋划布局打破各自为政、无序管理乱象,以精细化管理改善城市品质交通环境。

截至今年6月,全市完成近6万个公共停车泊位资源统筹整合,莞城、黄江、望牛墩等镇街停车项目超1.03万个泊位投入精细化运营,累计服务车主超过400万次。

随着路内泊位精准管理水平提升,多个路段停车秩序得到极大优化,长时间占道停放的车辆明显减少,停车周转率显著提升,部分中心城区路段泊位日平均周转率达7—8车次。

针对居民反馈的夜间停车难问题,东莞静态交通公司主动实施夜间限时免费停车方案。如今,在规定夜间时段,莞城、黄江等镇街多个路段泊位可以免费、按序停放车辆,得到了周边居民的大力点赞。

为了提升节点通行效率,在去年一年,全市完成了103个堵点整治,规范行车秩序。如松山湖大道中医院路段交通整治,已经完成松山湖大道同沙立交左转匝道初步设计并加快完善;“莞人治堵”栏目,向全社会征集堵点及治理意见,共整理出50个堵点并纳入2021年的治理计划;“一区一策”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市人民医院万江院区、市妇幼保健院、市植物园片区交通整治。

如今,在八一路至下元路路口,通过增加掉头专用道、渠化车道及优化红绿灯配时等措施,路口通行能力提升了25%。车辆基本上可以一次通过,不用等上好几个红灯。

在“十三五”期间,东莞交通基础设施拉开了湾区都市骨架,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44.91亿元,新增道路456.87公里、轨道157.7公里,搭建起了湾区都市“四梁八柱”,城市发展空间全面延伸。

从公路交通向综合交通转变、从功能交通向品质交通转变、从常规公交向公交都市转变、从以小汽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作为东莞交通事业发展的新理念,“四个转变”推动着全市一批高品质道路桥梁示范项目建设的加快。

今年2月底,东莞大道品质提升工程动工,多维度提升公共空间、道路交通、慢行系统品质。

今年1—4月,滨海湾新区的滨海湾大道沙涌景观桥工程完成投资7171万元,预计7月贯通;滨海湾大桥完成投资8600万元;莞番高速、环莞快速三期、水乡大道延长线等区域交通一体化道路建设稳步推进;佛莞城际轨道完成投资9339万元,基本完成东莞段主体工程建设及铺轨工作;东莞市轨道1号线完成投资9.2亿元。

围绕公交优先、慢行提升、拥堵治理、静态交通、规范秩序,东莞市采取综合性、系统性治理思路,倡导绿色出行,打造高效能、高融合、高品质的城市交通运行体系。

卫生健康服务体系“顶天立地”

“这位老人家有房颤的迹象,要小心了!”拿着刚出炉的心电图,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高血压研究室主任冯颖青找到了麻涌的社区医生,漳澎村委会找来了老人的儿子,一起叮嘱刚检查出心脏问题的老人做好健康管理。

7月19日起,麻涌全镇范围内开展老年人免费体检活动,邀请来省级心血管专家团队、眼科专家团队为老人体检保驾护航。从血压测量到慢性病个性化健康指导,专家的“传、帮、带、教”有力促进了社区高血压病管理和干预。

与此同时,在距离约20公里外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正在有序为患者提供服务。作为东莞最繁忙的医院之一,这里常常一床难求,实际开放的3020张床位几乎天天满员。去年8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普济院区开设了全市首个床位管理中心,今年3月,东莞市人民医院红楼院区床位管理中心正式启用。

如今,随着床位精细化管理的应用,患者平均住院日从2017年的9.91天,降至2020年的8.45天,减少1.46天——这等于增加了521张床位,效果相当于新建了一家小型医院。未来,东莞市人民医院希望平均住院日能降至8天内,让医院运行更加高效。

筑网底、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近年来,东莞加快建设“顶天立地”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开启东莞卫生健康现代化新征程。目前,东莞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分别达3154个、3.4万张,比2015年分别增长41%、23%,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满足群众总体就医需求,医疗机构床位公平可及度不断提升。

全力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东莞正以民生实事“小切口”推动卫生健康民生“大发展”。

“10年之内,东莞的病床位都不会‘一床难求’。”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向阳介绍,东莞全市现有床位3.4万张,但实际开放的只有2.8万张,开放率不到85%,从总体上来看,东莞的床位数是充足的。

虽然总量并不紧缺,但具体到一家医院也可能会出现住院难的情况。以东莞市人民医院为例,“床位管理中心”的出现,就是为解决“住院难”问题而创新推出的精细化管理举措之一。如今,经过统一调配、弹性管理,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达到最大化,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减少了14.73%,既提高了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又降低了医疗费用,获得了患者及家属频频点赞。

此外,在群众聚焦的养老问题上,东莞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上门照料工作,为独居老人解决实际问题。来自东莞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全市已建成养老机构50家,共有各类养老床位11953张。目前,全市打造142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依托社区资源建设了47个长者饭堂和55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促进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

根据统计,在十三五期间,东莞新增病床位6000张、养老床位4000张,药价平均降幅超54%,人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大关,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硕果累累,社会保障、救助及福利水平不断提升。

小康故事

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

两年成长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名校

今年4月24日,第二届东莞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决赛落幕,由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下称“松湖横实”)的老师们一手打造的多学科融合课程《光影剧场》捧回了一等奖。

在美术课上设计动漫形象,在信息技术课上设计电脑程序,在语文课文中寻找灵感编写剧本,在音乐课上排演最终的皮影戏……这是松湖横实全新打造的第一门校本课程,实现了传统皮影文化与横沥民俗“牛墟文化”的交织;但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在全市名校角逐中凭借这样一门课程“杀出重围”的黑马,竟是一所建校不过一年多的新学校。

2020年3月,随着“一号文两攻坚”的落地,东莞打响了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和行动一同吹响号角的,还有松湖横实校园建成的捷报——它是第一个建成的教育千日攻坚项目。

2021年秋季开学时,松湖横实将迎来它的两周岁生日,和刚办学时相比,学校已经成为横沥镇最受家长学生欢迎的学校。

“今年初一年级原计划在横沥镇内按照划定学区招生280人,但是学生家长都很想来读我们学校,开始招生前10天,就有120位学生的户口被转到学校所在的学区。”松湖横实校长袁怀敏说,“我们还提供了45个学位对外招生,也有253名户籍生来报读,电脑派位的比例达到了5.6∶1。”

袁怀敏认为,随着东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老百姓对于高品质教育、高质量学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松湖横实在办学首年便纳入了松山湖无痕教育集团,旨在用更好的师资队伍、更丰富的课程体系、更优质的育人理念来回报老百姓的信任。

“在师资力量方面,我们的教职工都是由松山湖无痕教育集团统一组织聘任,硕士以上学历占比60%以上。并且新教师上岗前会经过完善的培训,上岗后学校也有针对每位教师的主题研修活动,并通过‘三中心’的培养方式让老师们做到教学、教研两手抓。”袁怀敏表示。

袁怀敏提到,曾经横沥镇只有2所公办小学、1所公办初中,学位的数量、质量都很难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还导致将近一半的优质生源外流;如今新学校通过品牌学校培育、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学位供给和教学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老百姓拥有了家门口的“名校”,自然幸福感也会提升。

不止如此,教育的扩容提质还为横沥镇的招商引资打开了瓶颈。“很多优质企业会关注当地是否能给企业员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袁怀敏说,扩容提质以后,一些倍增计划、高新计划的企业也给横沥抛来了绣球。

记者:欧雅琴 于羽佳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1年7月20日DC01版

原文链接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