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莞工 > 正文
【东莞日报】为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22-03-09
  • 字体大小:  

3月7日,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医工联合创新学院签约仪式举行。未来将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为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

刘炜表示,当前东莞迈上“双万”城市新起点,确立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拥有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等国家重大战略平台,亟需培养和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在此背景下,希望两所大学立足大湾区及东莞优越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环境,增强信心、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紧抓历史机遇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

刘炜表示,随着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国家战略,松山湖迈上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复合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两所高校携手共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医工联合创新学院必将为松山湖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延伸阅读

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将实现资源共享

广医莞工创新开设联合学位培养 学分互认

记者从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医工联合创新学院签约仪式上获悉,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将深度融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探索新模式,开辟新途径,创建更密切、更创新、更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打造成校政企合作、医工交叉的典范。

本报记者 张理萌 通讯员 王丽君/文

整合优势资源 共申共建共享共有

创新中心将围绕松山湖科学城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等战略性支柱产业,整合双方优势资源,重点建设康复医疗器械、大数据与智慧医疗、智能医药与健康、生物力学、新型生物材料等领域,对接东莞市和松山湖科学城新兴产业布局。共建医工交叉创新平台及成果转化平台,共同筹设“医工融合创新基金”,引育医工交叉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工融合学术会议和高端论坛,培养医工融合高层次人才。

创新中心致力于不拘一格用人才,坚持“人才互聘,成果互享”的开放式合作理念,与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人才双聘、互聘机制,努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并在资金项目、人才团队、场地设备、科研成果等方面共享。

两校学分互认 创办联合学位

松山湖医工联合创新学院按照“医工融合、优势互补、引领发展、共创一流”的合作理念,通过建立“医学+工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在新医科和新工科专业中创新开设两校联合学位培养,建设医学与工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融通的创新基地。在学科专业交叉人才培养、平台与团队建设、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通过创新“医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打造新医科、新工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协同育人体系。

两校在创新学院联合申报新医科、新工科专业联合学位,选拔优秀的本科生进入创新学院共同培养,通过开设创新实验班、共享课程、开放资源、双导师支持、学分互认、设立创新项目等方式,探索医工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共建共享新医科、新工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本科生创新项目,共同申报省级以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创新学院与松山湖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通过融合创新的学科交叉服务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同时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广东医科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依托松山湖科学城,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重大需求,整合双方在生物医药和理工领域的优势,瞄准医工交叉融合学科前沿,携手在康复智能器具、智能医药与智慧医院、人工智能与健康大数据应用、生物力学、新型生物材料关键技术研发转化等领域开展医工融合深度合作,通过学科专业交叉,在医工融合领域大力推动“科学研究新机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产教融合新探索”,打造医工融合创新生态,构建医工融合发展共同体,在松山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工融合创新高地,为东莞的未来科技创新和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活力和智力支撑。

记者:张华桥

原载于《东莞日报》2022年3月9日A04版

原文链接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