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定根本 乘势而上
扎实做好人才培养中心工作
教务处副处长 邹琼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深刻论述了教育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职责和使命,对教育改革发展、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和殷切的希望。
6月21日,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讲话,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陈宝生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陈宝生部长会议讲话精神,结合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中的反映出来的教务处近年在教学改革工作中的成果和不足,以及近期开展的若干调查研究掌握的相关情况,我有一些思考和几点心得体会。
一、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重要性一再提升,这是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相联的。大学生是充满梦想和热情的群体,引导他们把青春奋斗的激情集聚到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上来,是社会主义大学不可推卸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加强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促进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教师思政的建设,是教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论去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的基础。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是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主导脉络。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很容易用成本-收益的观点去称量社会组织的效益,衡量付出与获得在经济上是否划算,但是这种简单直接的办法不适用于检验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与一般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消费过程完全不同,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与学生的成长成才联系在一起,与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这为高校衡量评价各项工作指明了基本的路径。学校办得好不好,要从我们培养的学生成长成才的效果来看,是否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成长为高素质的公民,是否具备高水平的社会建设能力。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已经深刻体现了这些要求,我们的全部工作必须围绕总目标展开,进而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高成效。
二、必须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讲话中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人才培养是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也是高校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等其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能停留在口头表述的一句话,而是必须落实在高校运行的每个环节和每项工作中。
一是办学资源首先必须满足和保障人才培养的需要。近些年来,学校经历了扩招和高建等高速发展的推动,学生规模大大增加,新增专业较多较快,这些都对师资、实验设备、实践基地等基本教学条件提出了很大需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校的经费、办学空间等应该首要保障专业建设,向教学需求倾斜。
二是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要将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诚然,除了人才培养外,高校也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责。在科研文化盛行的今天,教师的个人发展很多时候与论文、项目等数字化指标联系在一起,而教学作为良心活,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磨合,需要投入不少时间精力进行设计和反思,成效往往不能立竿见影。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和领导都在呼吁,教学与科学应该融合,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这也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必须要求。因此,应该在对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评价考核中将这些工作对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作为重要指标,如此才能将指挥棒真正调转向科教融合的导向上来。
三是以学生学习成果为起点重构“教”与“学”的新型关系。“教”与“学”是大学中的基本社会关系类型,传统的教学关系以教师为主,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和学业考核,这种模式已经使中国大学教育弊端重重。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还体现在培养对象即学生所得的成果应该成为构建“教”与“学”关系的起点,从学习成果倒推教师素养、课程目标、培养路径、教学保障等一系列的环节,尤其是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分析学情,合理增负,科学考核,以学生学习成果作为自身教书育人的最终成果。
三、必须强化面向未来的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建设思路
近年来,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都感受到了学校快速跃升的喜悦。6月21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成洪波书记作了“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主题报告,这是教育部对学校作为地方本科高校代表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高度认可,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的信心,同时也使我们有了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众多高校相继发布了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规划。学校党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高教四十条”等重要指导性文件的要求,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学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构想,着手制定《东莞理工学院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教材和协同育人平台,培育一批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形成有力支撑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投入、师资队伍、运行机制、协同体制、路径模式、智慧生态和质量文化,成为全国立德树人和创新发展的标杆学校。
2025行动计划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面向未来的本科教育目标,是学校顺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今后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纲领。以2025行动计划为引领,在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改革攻坚,推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提升师生获得感,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唯有立定根本,乘势而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朝着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不懈奋斗,不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