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育教学大讨论 > 正文
【心得体会】靖辉:关于本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 发布单位:
  • 发布时间: 2018-10-05
  • 字体大小:    
  • 分享到:

关于本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文学与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  靖辉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新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毋庸置疑,新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对于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作为最终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本科教学面临的现状如何,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值得认真思考。

一、现状

(一)学生现状分析

今天在校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均为“90后”,曾经一度令人头痛的“80后”已经被这批“90后”彻底取代,2018学年度“00后”开始进入中国高校。恢复高考的41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的受教育的对象从“50后”到“00后”,教育对象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982级之后的已经很少再有曾经是知青或工人身分的大学生,此前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批人经历过生活的磨砺和精神的历练,加之,高考选拔的竞争残酷(包括1982级在内的之前的各个年级考生录取率没有超过17%),他们走进大学的心态与其后(应当说是越往后越无法比拟)的大学生存在巨大不同。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高考的空白以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走进大学他们更加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幸运和机会,那种如饥似渴的求知欲,那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成为那一代大学生整体的精神状态,与自豪感同生的自律意识同样弥足珍贵,这种来自于大学生主观意愿的动力极大地弥补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条件不足的劣势,学习热情高涨,可以说,这种学习风气对其后的“70后”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1997年中国高考录取首次突破100万,1999年中国高考录取人数160万,录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6%,至2007年全国高校录取人数达566万,整整一代“80后”大学生上大学的机会要比之前大得多,容易得多。而且,他们是“独生子女”的一代,生活条件、成长经历发生了巨大变化,再加上“大学生”多了,头上的光环已不再,自豪感无法与1982年以前的大学生相比较,吃苦精神与意志品质相去更远。由于他们尚处电脑的普及阶段,手机刚刚开始大面积使用,智能手机尚未出现,来自现代媒体信息对他们的影响还没有真正出现,本科教学的课堂依然还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注意力,虽然,高校普遍流传着“一级不如一级”的感慨,但是,他们自身的定力尚且能够维持基本的本科教学。

2008年——2016年,这是“90后”走进大学的时代,从2008年全国录取599万到2016年全国录取772万,录取率由57%达到82.15%。从今年开始,在校大学生由2015——2018级构成,“00后”开始进入大学校园,这批学生成长在中国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年代,优厚的物质生活,发达的现代传媒手段,并不是十分激烈残酷的高考选拔,造就了如今在校大学生的一些负面特征:

1.“手机控”。智能手机的全方位普及对今日的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经无法抵御手机的吸引力,课堂上玩手机已经非常普遍。今天的高校如果想要真正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即使教师全情投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水平很高,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倘若教师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管理不严格,也根本无法解决学生的“手机控”问题,它会反过来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和情绪。

2.厌学病。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过分注重升学教育,对分数的倚重超过了对知识的尊重,一个隐含的硬伤是学生在这个阶段没有真正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和对知识的热爱,升入大学的学生如果自己没有了继续读研的意愿,没有了习惯性的升学压力,会突然间失去学习的动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逃课现象越来越普遍。为了遏制这种现象的恣意蔓延,不少高校采用点名的方式通过考勤将学生赶进教室,其学习听课的状态可想而知。笔者对最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观察,超过1/3的学生进入课堂除了手机以外什么都不带,玩手机、睡觉、交头接耳者为数不少。其实,即使用点名考勤的办法将学生赶进教室,也无法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而且还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反而对部分愿意学习的学生不公平。更何况,不少课堂教学是大班教学,有时是百十多号学生,点名考勤也着实会占用不少教学时间,这种办法客观上收效甚微。

3.无所惧。据笔者观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其成长阶段存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本应进行的“如何做人”的文化教养的严重缺位,这种文化养成教育的缺位又与学生的权利意识构成反比增长。于是,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缺乏义务自觉,主张权利意识;缺乏规矩自觉,主张自由意志;缺乏尊他自觉,却自尊心极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今天的部分学生“尊师重教”已经成为一种奢望。加之,不少学生本身就是带着“混文凭”的心理上大学的,而且事实证明已经有不少前辈就这么混出了文凭。因此,对教师、对课堂、对知识以及对规矩的怠慢便成为一种自然甚至习惯。笔者曾在课堂上进行过调查,我问学生:“假如有学生课堂上一而再再而三地玩手机,请你们帮老师出个主意,老师怎样做,才能合理合规且行之有效地制止玩手机的行为?”学生一致认为:没办法!我又问:“平心而论,今天的大学生,是你们怕我这个老师,还是老师怕你们这些学生?”80%的学生认为:老师怕学生!

这就是我们今天无法回避而且必须去面对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的“材”我认为起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材,二是指教育对象。假如我们高校教师没有清楚地认知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以本为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会落空。

(二)教师现状分析

教师任何时候都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生存状态本质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人的精神状态同时会反作用于人的行为方式。考察分析今天高校教师的现状,同样离不开对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的观照。

1.工作重心错位。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重视本科教学,但是,在全国高校几乎都是科研排第一,教学排第二。“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普遍存在,高校职称评定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几乎没有多大关系,高校教学与科研可以并重,其本意应当是教学为基础、为关键、为目的,通过教学发现问题,通过科研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现行状况是科研以纯学术为主,教学学术研究不多,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职称的晋升而不是促进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此一来,科研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倒影响教学,教学成为了科研的附庸。这种现状直接导致高校教师工作重心的错位,使他们成为生产论文的工具,而不是教育教学的能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接受科学网的采访时说:“今天,在我国985高校中,每个教授都能列出一长串成果。可是,这些成果中,有多少是教授们自己真认为有价值的?而除了谈论课题、经费之外,还有多少教师在谈教育理想、学术理想,能花时间静下来和学生一起谈人生?毋庸置疑,在数量指标之下,大学可以展示的成果越来越多,教师们也越来越忙,然而,大学却失去了灵魂,功利的教育和学术追求,对大学精神、文化的伤害是致命的。”

深层次思考这个问题,这种工作中心的错位不仅影响高校的本科教学水平,而且科研质量也难以保障。

2.缺乏教学基本功训练。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而言,如今能够登上本科教学讲台的大都是博士学历的研究生,他们大都有较好的学术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他们一入职就承担2-3门课程,有的甚至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缺乏一个较为从容的过渡期,学得如何并不意味着教得如何,这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学者不一定就必然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优秀教师的成长同样需要一个必经的过程,他大致需要在教学上经历这样几个阶段:模仿——学习——感悟——自我。但是,由于新进博士承担课程数量较多,课程教学工作量大,一般会很难从容面对,加之职称压力,对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就更加难以保障

3.教学管理滞后。面对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逃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教师不知如何管理,高校也缺乏一套对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教师不管不行,教师管了,学生不听,甚至对着干,如何处理,教师心里没底,一旦与学生发生冲突,教师更是难以收场。对于学生违反课堂教学管理的问题,教师怎样管?教师管不了了谁管?我们缺乏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试想:假如课堂秩序都难以保障,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步骤与环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就更是无从谈起。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选课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获得学分,只要能够拿到学分,学不学,学到多少已是其次,这种情形的存在也在极大地影响那些愿意认真对待课堂教学的教师的积极性。笔者与部分教师交流时,他们大都对此感到无奈和沮丧,有的甚至明言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这个角度讲,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如何悉心呵护教师课堂教学的尊严,是提高和保障本科教学水平的最基本的条件。

如何让高校教师快乐从容地、有尊严地投入到本科教学中,使他们充分享受教育事业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愉悦,必须从严立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

二、对策

我们之所以不惜笔墨地谈论学生与教师的现状,是因为这是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和条件,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本科教学水平的质量下滑。但是,表现在他们身上的问题的原因并非全部出自这两个主体自身,有些因素甚至是关键性因素还是出在管理和制度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应当是“要想教好学生,要想让老师教好,必须要有一套好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彻底扭转当下本科教学所出的不利局面。

(一)改革职称评价体系,让教学成为职称评定的最为重要的条件

职称评定标准是高校办学的风向标、指挥棒,教师的精力和投入朝向哪里本质上是由职称评定内容指标所反映出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师风师德建设也应当基于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和价值导向的确立,这种制度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才是思想政治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保障,否则,很容易导致一方面大张旗鼓教育广大教师加大本科教学的投入和力度,另一方面却让这些教师因为所谓的科研在职称评定中吃亏,长此以往,后患无穷。

为什么不少教师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为什么有的教师应付教学甚是不想多上课?为什么课后学生很难再见到教师?因为,教师也想晋升职称,教师也想因为职称得以晋升日子过得好些,脸上有光些。但是,整天围着学生转,没有让这些教师看到希望和光明,他们的选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大学生的成长除了本科课堂教学以外,还需要更多的交流与陪伴,学生从内心深处也渴望教师的这种交流与陪伴。但是,职称评定功利化的价值偏向,导致了这种教育交流与陪伴的缺失。当下高等教育应当是亟待制定出对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质量的考核办法,制定出教师教育学生(关注学生全面成长)的考核办法,并使这类指标在职称评定中占据超过50%的比重,从而彻底实现高等教育本科教学重心的归位。

(二)建立课程“双选机制”,学生可以选课,教师可选学生

现行选课制度是学生任选课程,选课后对学生课堂教学管理出现了问题,有的学生选了课,即使被选的任课教师是博士、教授,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都很好,学生照样逃课,甚至在这样的教师课堂上出现逃课率接近50%的现象,上课玩手机、睡觉更是司空见惯。与这类教师沟通,他们的普遍反映是,第一上课点名实在太占用时间;第二把那些实在不想听课的学生硬性弄到教室,其听课表现实在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因此,虽然学校规定要对学生上课出勤率进行考核,但是很多教师并未真正执行。于是,教师被认为不负责任,就由学生辅导员统计学生出勤率。教师也认为,对学生的纪律管理是辅导员的事,课堂上学生纪律不好,是辅导员没有把学生管好。这种相互埋怨的现象背后原因,值得深思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教师同时具有选择学生的权利,情况将会有所改观。比如:学生选择了任课老师的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记录,对于两次以上逃课、不认真完成作业和训练、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学生,教师有权当场终止取消其该课程的选课资格,通告其班主任及辅导员,交由教务秘书备案。这种“双选机制”可以既保护学生的权利,也能够保护教师的权利。义务与权利是不可分离的,学生有了选课权而不履行遵守课堂纪律的义务,这样的学生是没法教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必须有一个前提,前提就是他必须首先是个“学生”。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大学生在充分具有选课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遵守课堂教学秩序的义务。对于教师同样如此,当教师具有承担课堂教学的义务时,他同时必须拥有管理教学秩序的权利,否则教师的教学尊严无法保障,教学质量更是天方夜谭。

这种“双选机制”同时意味着严格的淘汰机制的执行。考入大学比过去容易多了,大学毕业同样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这种存在状态本身就值得怀疑。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科学评教,建立必要的淘汰机制

时下,中国高校急需两种人才:一是大家都在抢的学术大师,一是潜力无限的年轻学者。前者可以出高价购买,后者则只能自己培育。这点全世界都一样。目前国内各大学都倾向于“选才”而非“育才”,其实高等教育的学术大师、教育大师必须通过各自学校长期悉心的培养,这是一所高校文化积淀的一个重要部分。

东莞理工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立,以及近几年来举办的多种形式的教师技能培训,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与探索,它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还应当将这种对于教师的培训长期化、制度化,通过轮训的方式使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获得提升的机会。对于的确不适合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当重新安排岗位,以确保本科教学的质量。

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同于科研工作。科研项目、论文数量、发明专利的数量等等很容易使科研效果得到显现,而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长期的投入、积累和积淀,它更需要“沉得住气”才可能出得了“好活儿”,才可能形成一所高校踏实严谨的办学传统,这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长期不懈的努力。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