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育教学大讨论 > 正文
【心得体会】张屈征:创新力、问题、互动和社会实践

  •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 2018-10-03
  • 字体大小:    
  • 分享到:

创新力、问题、互动和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支部书记  张屈征


最近,我通过网络拜读了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讲话和一些专家的讨论情况,很受启发,很有教益。现谈点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牢牢抓住本科教育的核心

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这是抓住了我国许多高校问题的症结。宝生部长的讲话,是教育部贯彻总书记讲话的重要举措。他谈了为什么要以本为本,要求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认为我们一些高校没有把主要心思放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分清主次,而是主要放在了追求其它方面如科研数量以及外在表面的一些指标上,从而造成人才培养能力不高。当然,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和理解陈宝生部长的讲话,切不能走极端,把人才培养与其他方面对立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能力是核心点,但不是单一点,要用核心带动其他工作,而不是不要其他工作。当然不同的高校条件不同,在精力的分配上可以有一定的变化,但不能离开这个核心。

二、创新能力是人才能力的核心

我们进一步问:人才的能力又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力量就没有作用到点子上。事实上,许多高校也是想把精力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上的,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投入不可谓不少,制度不可谓不多,效果却不是很好。为什么呢?窃以为,还是没有搞清人才的能力是什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两个问题。

人才的能力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一直似懂非懂,没有深挖,也没有切实执行过。要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有很强的能力。可能需要的能力很多,但归根到底是创新力。我们面临国际复杂的竞争,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竞争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的人才,美国苹果、太空探索公司、高通的成长,美国政治人才、经济人才、研发人才、文化人才、管理人才等,许多企业、许多人才都具有高创新力,我国也有具有创新力的人才,但一是数量少,二是质量不高。我们社会并不缺少大学毕业生,甚至也不缺乏硕士生、博士生,从数量上说,我们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远远高于欧美任何一个国家,甚至超过欧美大学生之和。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却远不如美欧国家,思考能力、想象力、创新创造能力、成大器者并不多。一般技能人才很多,高技能、有战略视野、有高创新力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才有钱学森之问和许多社会人士的质问。我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这个理念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抓住了人才培养能力的根本:这就是创新、创造、追求卓越。但这个理念要成为现实,还需要主客观条件。

概言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包括了思想力、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

三、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状态不适应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状态,与我国高校的教学状态密切相关,简言之,是毕业生在高校没有打好创新力的基础,也就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适应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

首先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状态不能适应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的要求:无私奉献精神不足,知识结构不足,能力结构欠缺,实践结构欠缺。其次是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适应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的要求:思想观念落后,满足于听和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想深入思考与积极主动投入社会实践;交流与实践的动力不足,缺乏相互交流、师生交流的动力,缺乏深入思考和实践的动力;精力不足,上课太多,作业太多,使其没有充足的时间深思与参与社会实践。再次是我们教学的环境与机制不能适应培养卓越优秀人才的要求。

上述三方面导致我们没有找准或者找准了也不能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僵化的、缺乏活泼、难以很好激发学生的思想力想象力思想力创造力创新力,简言之是难以很好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人才培养也以课堂为主,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这种方式下,老师死教,学生死学,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互动交流、互相启发;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火热的社会变化、科技变化缺乏敏锐性,容易在大学形成定向思维模式。我们看看西方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看看我们课堂上的氛围就知道我们与人家的教学差距,就知道我们的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问题的症结出现在哪里。想想我们课堂上有多少时间、多少内容,是师生通过互动相互启发的,从而实现思维的飞跃,形成自己独立的东西?也想想我们学生到底是不是真正参加社会实践的?这些问题大家早就认识到了,也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谈到现在了,成为老生常谈,可是到现在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现在我们各高校也搞了一些改革,但是否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或者根本,我觉得没有改到点子上。从课堂教学看,一是把教学目的放在了学生的“喜欢听”上,许多举措都是以内容如何吸引学生而设计的,老师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给一个好的评价,认为这个老师很能讲、讲得好。这些目的本身就错了,学生喜欢听,并不是高等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实现目的途径。学生和我们都喜欢看抖音,过去就过去了,对提高思想和创新力有什么作用?课堂上讲了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过去了就忘了;二是把目的直接放在了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上,这看似没错,但没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生动深入。老师课堂上即使是讲了很多理论的东西,学生也听清楚了,也会因为没有互动机遇不能入脑入心,举一反三,听得快,忘得快。还有一些单位请学生上台讲课,这个方式对于调动少数学生积极性有一定作用,却没有促使更多同学思考。也没有解决学生讲课的局限性问题。从实践教学看,实践教学的时间、内容和方式都不足。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力。但结果却很不理想,毕业生创新力的缺乏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出在某个教学领域,在各类教学领域都很普遍。

综上所述,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说到底是提高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人才创新能力,这是个大课题,也是个很艰巨的课题,全国高校只有做好了这个课题,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才能继往开来,创造新的辉煌,实现伟大梦想。

人才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三个因素:思想道德品质——这是基础;专业素养——这是关键;为事业献身与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必要条件。要使大学生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是学校、老师、学生各方面的合力,不是某一方面的作用就可以形成的。

学校要有一个好的氛围和机制。首先,校园环境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社会和校园要改变观念,要能够为学生和老师思考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形成人人乐于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局面,以不思考不提问题为耻、思考提问为荣的校园环境;社会尤其是企业要为学生深入实践创造条件。其次是机制体制。高校领导和学校的广大师生员工都要改变观念和转换机制。核心是指挥棒指向哪里?每年的考核、奖励,晋升,绩效以什么为主?鼓励创新核心要有有效的方式。这就是把追求SCI论文数量、精力放到科研上的导向机制转化到把导向和资金、精力主要放到教学上来,不能让教学成了副业。机制大棒不光是针对老师,还有一个针对学生思想工作与考核的转变问题:一是要求学生学会互动、学会自觉的社会实践;二是不能单纯以卷面成绩作为最终指标,应进行多方位考察。

老师要转换观念。一要主动努力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促使学生向老师发问,与老师交流;二要适应学生的转变,要放下架子,把教学当成一个师生相互学习提高的方式,你是老师,学生也是老师;不能有畏难情绪,不能当天和尚撞一天钟。三是老师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或者指导学生实践。这些都对老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把精力放到学生身上,多与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要改变观念。要从被动的听讲者转换为与老师积极主动的交流者。要形成一个观念,我本节课提问题了吗,老师提的问题我主动回答了没有?我与老师、与同学进行深入探讨了没有?我社会实践做得深入吗?

三者之中,老师是关键,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很难转变观念,没有老师的把学生带到思考、创新创造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难以形成。过去我们一味在老师上下功夫,且下的功夫方向不关键。同样,学生如果习惯于听讲,甚至边听讲都不屑一顾,上课听了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或者有进无出也不能形成创造创新力。

综合上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有课堂互动,要有真正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做到以本为本,回归本心。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