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本——四个回归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院长 徐勇军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大学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即读书;回归本分,即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即培养人才;回归梦想,即“双一流”的教育梦。这“四个回归”用朴实的语言,还原了教育的本质,彰显了大学之道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要回归常识,强化通识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大学教育最基本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读书氛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理性思考,进而领会求知的快乐,激发更多求知的渴望,这才是创新的源泉,是我们今天教育创新应该围绕的原点。
国内很多高校,受应试教育、就业教育以及急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培养方案上,没有把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摆在首要的位置;在师资配备上,过分强调大学老师的科研能力,而忽视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在资源配置上,过分往大学科研能力提升上倾斜;在评价指标上,将就业率、考研率、科研等指标与业绩考核等进行挂钩,行政干预过多。这样的环境培养出的学生能力低下,社会责任感不强。大力加强通识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教育应作为深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二要回归本分,坚持教书育人之教育本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是教育的真谛。教育部一直强调要重视本科教育,然而“重研轻教、教授不教”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校对于老师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过度强调教师海外经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等,这样的“指挥棒”不利于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师们对课题、论文、经费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而把教学工作则当成了“良心活”,当教学从“中心”走向“边缘”,当教书育人的本分被日渐淡忘和消解,大学教育的真谛也就慢慢丧失了。
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要将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作为基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上,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都负有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要将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按照学校要求完成规定教学工作量。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教学工作量不能达到学校规定要求或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其年度或聘期考核应为不合格。强化课堂教学纪律,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实践环节等的督导力度。对在课堂传播违法、有害观点和言论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三要回归初心,就是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等学校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也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
坚持立德树人之教育根本。现代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诸多使命,大学区别于其他机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使命就在于培养人才。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视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关键要完成“两个一”,一要引导学生树立起一个志向,这个志向一定要立意高远,适合学生自身,也适合经济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二要培养学生一种能力,要让学生们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志向,从知识传授、经验转达、素质养成、人格塑造等,造就一代社会精英、国家栋梁,这才是当代大学理性回归的根本。
四要回归梦想,扎根中国大地,开拓创新进取,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具体体现就是“双一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那么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这个初心就是回归教育本质、提高培养质量,这个使命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由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由高教大国走向高教强国的关键时期,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令世界为之赞叹、震惊。我们有理由、有信心、有希望,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实现高教强国的伟大梦想。但客观地看,由于具体国情、管理体制以及发展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距世界一流水平尚有差距。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悲观失望,更不能妄自尊大、盲目乐观,而是要坚定信心、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注重内涵发展、着力体现特色,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