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育教学大讨论 > 正文
【心得体会】尹辉斌: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学习心得体会

  • 发布单位:
  • 发布时间: 2018-10-01
  • 字体大小:    
  • 分享到: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学习心得体会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副院长  尹辉斌


根据《东莞理工学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方案》的部署要求,本人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5.2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主题讲话、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以及校党委成洪波书记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的讲话等一系列文件,现将学习心得体会与思考总结如下。

一、对“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次会议是新时代关于高等教育工作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总动员,明确了新时代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开启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征程。

本科教育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根据陈宝生部长讲话的要求,整个高等教育战线必须把握两个基本点:第一个基本点是坚持“以本为本”。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第二个基本点是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自我革命,是主动纠正过去出现的某些大学办学追求的偏差。真正实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才可能建设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才可能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

二、强化担当作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回归大学之本,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更是立校之本。全校上下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逐步改变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指挥棒,从制度做好有利于激发学校、教师重视本科教学积极性的安排。建议学校按照“分类评价、特色发展”的思路,创新评聘考核机制,打造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以学科和岗位为导向,构建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差别化提升履职能力,培养特色教师,打造专业队伍。以构建“双轨制”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为理念,对新聘教师实行师资博士后制度,为教师提供成长支持,发掘潜力,促进教师长远发展。建立科教一体化的教师共同体,保证一流的师资配置到教学中,一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教学作为教师晋升评价的重要指标。增强全员服务教学意识,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在构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征程中,主动担当、奋发作为,勇往直前、不断进步,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巩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教与学紧密相连,教师在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要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增强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推进教师队伍发展。要写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奋进之笔”,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并强调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大学教师要认真思考教师职业生存的原始支撑,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主动把握处理好教学和科研、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真正潜心教书育人。大学教师应该进一步提高参与本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课程学习、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学生交流沟通,通过自己的学术涵养和言谈举止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从细微处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学术养成和职业态度。大学教师应该切实提高授课质量和学习要求,坚持需求导向,把高等教育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应用于课堂教学工作之中,树立质量意识,加强课程过程管理、严格课程内容和考试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学教师要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身学术涵养,主动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心得向学生介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鼓励和指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做科研,引导学生关注理论前沿、技术难关和发展需求,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和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研究训练。

三、坚持内涵发展,完善质量监控,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本科教育的重要地位,以本为本、本源回归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希望所在。同时,也意识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多方面入手落实以本为本的根本任务。

(一)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我国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进程中,高校必须牢牢坚守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不动摇。对地方高校而言,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始终是必须回答好的根本问题。

要把“为谁培养人”放在首位。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从根本上讲,我们不是为了办大学而办大学,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在服务中体现价值追求。需要高校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不断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也是地方高校的责任担当。

科学确立“培养什么样的人”标准。如果说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的话,那么,标准就是质量的“保障线”。高校只有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才能确保培养出一流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将以下三个维度作为基本标准:一是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和社会的共同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二是创新意识。大学生不仅要有创新的意识,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把创新贯穿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三是实践能力。大学生要有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自觉要求,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学习贯彻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人才评价的行业标准,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的学校标准。

聚力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怎样培养人是高校必须思考和探索的永恒主题,培养一流人才是高校的时代课题。首先,培养一流的本科人才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原则,更加突出创新导向、实践导向和质量导向。要大力加强本科教学建设,推进科教融合培养、产教协同育人。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要立足于本校办学实际、办学特色,紧紧围绕“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目标要求,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坚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需求导向——目标牵引——标准规范——过程实现——评价反馈——改进提升”整体设计,以一流的本科教学提振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其次,必须不断提升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能力,要从方法论的视角,既要把握好方向,又要找准切入点,还必须不断寻求突破口,使人才培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把准方向,在查找与一流本科教学的差距中找准切入点,在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中寻求突破。

(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以学科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完善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专业调整、预警和退出等自主调控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保持动态平衡。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实际,充分整合学校资源,积极审慎地增设新专业,切实保证新建专业的办学条件。加大以专业类、专业群为主体的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力度,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践资源等专业内涵建设,深化培养模式、教学方案、教学管理等环节的综合改革,保证重点专业建设有所突破,实现示范共享。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各专业科学定位,分类建设,集成融合,相互支撑,在提升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基础上办出特色。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结合专业特点,广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互动,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统筹推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推动实践教学的校内校外、专业内外、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四)切实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统一规划建设基础实验室,加快推进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统筹协调、开放共享。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建设的思路和举措,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性和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及在学生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教育学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充分发挥其它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发掘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六)加强优良学风建设

重申学生基础文明规范,以课堂纪律、作息制度、上网行为为重点,坚持教育、引导、管理、惩戒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强化基本学业要求,严明学习纪律,严肃考风考纪,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整肃不端学习行为。深化学习方法改革,探索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学业辅导实践,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完善的资源支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到课率”“抬头率”。进一步深化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改革,采取平时与期末、笔试与口试、考试与考查、理论与实践、开卷与闭卷等多种考核方法,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绝对成绩与相对成绩相统一,实施适应性、过程化、连续性考核。完善学业预警制度,关注全体学生学业状况,开展困难学生资助帮扶活动,保持良好的学风。

(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积极营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育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