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育教学大讨论 > 正文
【教育教学大讨论】文学与传媒学院抗击新冠疫情实习实践经验总结

  • 发布单位:
  • 发布时间: 2020-06-22
  • 字体大小:    
  • 分享到:

一、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1.创设研究新对象。应对因疫情影响的学习研究对象受限、活动受限的问题,任课教师结合课程标准,设计了适合在家完成的实验项目。例如传媒系杨金山老师的《电视摄像》课程,以往学生在拍摄课程作业时会请同学、朋友做模特或演员,现在镜头有机会转向家人、邻居,画面内容更为丰富、表现力更为日常细腻,是难得的创作体验。文产系许燕转老师的《茶文化与茶产业》让学生在家练习泡茶技艺,并向亲人奉茶,学生还针对家里的藏茶进行分类学习和演讲。中文系《创意写作》等课程引导学生针对疫情开展小说创作,并参加东莞市创意写作大赛,囊括了高校全部奖项。

2.抢占新媒介平台。文传学院许多课程都与媒介有关,如阅读与写作平台,传播媒体平台,语言交流平台等,文传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如文产系《创意市集》与《创意表达路演》,转为云市集和线上路演,选择在年轻群体聚集的平台——bilibili上呈现,起到展示、宣传本专业的作用;其次,在内容呈现上,聚焦“毕业”、“我为家乡带货”等主题,由17级文化产业的同学进行选品、宣传、销售等环节的把控;最后,在专业内部联动方面,18级文化产业的实践环节课程《专业实践:项目策划(路演)》与17级实践环节课程结合,18级结合17级的实践内容进行宣传文案、视频等项目的策划、演示,从而加强专业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联动。

  1. 立体展演可视化。传媒系“粤光杯”转为自媒体线上展演与颁奖,作品受到广泛传播与推广。并专设“抗疫”专题。

  2.  

    二、专业见习实习教学改革与创新

        文传学院针对专业见习实习,制定多种灵活方案:方案1:在学生已经有找到实习工作的前提之下,将透过线上的方式与实习岗位工作进行落实,持续完成实习任务,并且根据实习的内容进行纪录以及心得撰写,其中包含实习间内容的图文配合说明;方案2:对于尚未找到实习工作,在疫情期间无法寻找实习岗位的学生,根据专业走向、就业走向,要求撰写相关企划案与策划书等专业文案构思,并要求其内容等同于落地执行项目,以此作为疫情过后投入就业市场的前行训练。方案三:对于自行联系毕业实习岗位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帮扶支持,共对接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文化周末报社、腾讯东莞站等5个实习单位,由实习单位提供线上实习岗位,组建微信群发布每日工作任务,使学生顺利完成了不少于4周的毕业实习。

    三、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与后期工作

        文传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较早,如传媒系、文产系2019年6月已开展选题、师生互选等工作,多数学生在疫情之前已开展了部分创作(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拍摄素材和文献基础。2020年4月以后,随着防控形势变化,部分创作团队展开拍摄(或补拍)工作。经统计,仅有3个毕业设计项目因疫情影响难以继续而发生变更,其它项目均按照原计划完成了创作,且保持了良好的创作水准,尤其在剧情片、实验短片领域出现较大突破。广大师生充分利用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以及邮件、微信、QQ等方式,开展远程指导、远程监控、远程考核等组织形式,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按照学校有关论文工作的要求,督促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各考核节点的任务,实现指导形式有变化,论文质量不下降,工作进度不延误与学生保持通讯畅通,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要求,做好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协助疏导学生的心里和精神障碍。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对不具备条件的学生,提供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所需必要的资料和数据。

        在答辩方式创新上,传媒系答辩环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分组答辩。5月18日、19日,传媒系通过腾讯会议平台组织举办2020届广播电视学专业线上答辩,参与毕业答辩的毕业生共85名,指导学生毕设、且参与答辩的老师17名,分为A、B、C、D、E五个小组, 答辩时长总计17小时,共44件毕业作品(论文)完成答辩;

         第二,立夏展映。经分组答辩,各组评选出2020届“立夏展映”参展作品,含剧情片3部、纪录片(专题片)7部、摄影作品4个。5月23、24日,传媒系举办线上毕业展映活动,通过Bilibili网络直播平台推送播放了以上15个优秀作品,通过同步腾讯会议连线,请创作团队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分享了创作经验,观众数量累计超过1万人次。展映吸引了传媒系各年级学生收看,起到实践交流、朋辈学习的良好作用;

         第三,评优推优。结合分组答辩、立夏展映两个阶段的评分排名,确定本届毕业设计(论文)的优秀作品和优秀学生。

     

    四、期末课程考试内容与形式创新

        对期末课程考试内容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调整期末考试所占总成绩比例,采用多元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如增设线上学习评价、小组讨论评价、平时作业评价以及期中评价等。每部分对应学生在课程中不同方面的表现,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与考核;另一方面,创新考试内容。考试由线下转为线上,考试内容也需要适应线上考试的特点。一是,题型多样化,不同题型对应不同的难度系数;二是内容综合化,由单一考核内容向复合内容转变,一个题目同时考察不同的知识点,既考察学生是否融会贯通,同时也避免了考试时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非考试课程,则强调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在现实问题中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获得了学习完课程后应掌握的解决专业问题的技能。

    承担着全校公共外语的考试是文传的考试工作重点。优学院中建有公外部基于课程群项目在近两年建设的大规模试题库,包含英语听力、信息匹配、选词填空、阅读理解、作文等多种题型。还包含学生备考四六级考试所需的真题题库。以上题库为在线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后盾;U校园平台属于教材配套平台,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学开发,包含与教材主题相关的大规模试题库,能够实现全覆盖命题和随机组卷,试题重复率大大减小,充分保证了大规模考试的效度。

        公外部根据基础英语课程和英语卓越班课程的要求,组织教师进行了多次优学院命题组卷技能在线培训和U校园ITest系统在线培训。培训内容以共享屏幕、实操演示并同步录屏的方式进行,保证教师能够回看和跟随步骤学习,确保各年龄段每一位教师都有编辑试题、组卷和发布考试的能力。同时,老师们与任课班级进行全面协调,在正式考试进行之前进行多次仿真模拟考试,以测试平台的稳定性、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教师应对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等。同时,在确定使用的考试试题之外,还设计了备用试卷,给网络或设备故障的同学再次考试的机会。针对“英语口语”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公外部设置了“考查”的方式进行期末考核,由学生进行小组创作并录制视频等相关作品上传至优学院,教师做出评价。使考试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受线下教学暂不能进行的影响。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