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与华为公司合作开办华为网络学院。
自提出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以来,东莞理工学院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也成为今年东莞“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在今年东莞市市长袁宝成代表市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五年投入35亿元、以超常规举措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加快建设成为以智能制造学科群为龙头的区域创新发展高地。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建设展开讨论,其中人才培养成为焦点话题。多名委员和代表认为,大学要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围绕东莞产业需求引进人才,多引进年轻人才,重视有潜力年轻人的成长。也有委员呼吁,要关注东莞高等教育整体结构的优化。
高才落地紧密结合当地产业
政协委员李培经是东莞理工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服务中心主任。他向本报记者透露,东莞理工学院启动全球招聘以来,围绕“三大工程”,目前已经成功引进包括双聘院士、长江学者、学科领军人才等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24名,常规引进博士30多名,这些人才均来自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所。
“春节前刚刚完成人才的对接和落地。”李培经说,人才来了以后,首先要完成在学科科研方向的整合组建。“最关键的就是要瞄准珠三角的产业,与当地的产业紧密结合,还要有区位发展和错位发展的意识,不仅要追着国际前沿走,还要打造本土特色,提升其对本土产业的服务和支撑能力。”李培经说。
据东莞理工学院介绍,该校结合现有学科建设基础,目前已选取了与东莞智能制造密切相关,并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五大学科作为核心学科力争实现重点突破,并在科学前沿的重大项目下,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全力打造面向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制造新型学科专业群。
李培经举例说,3D打印有很多的方向,医疗器械、精密仪器、飞行材料等,已签约的“双聘院士”卢秉恒及其团队,参与学校“3D打印”学科建设,是要建立东莞特色“3D打印技术”人才高地。而“双聘院士”徐建中团队则致力于开展分布式供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研发,力争成为广东省和东莞市发展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源头。
“引进来”后还要“留下来”
作为企业家的政协委员黎平对人才引进后如何留住表示担忧。“氛围很重要,不只是东莞理工学院,而是整个东莞的大环境需要改善,这样才能达到人才聚集效应。”黎平说,否则,就算东莞本土高校培养出了优秀人才也会流失。
“高建”伊始,东莞理工学院便表达了对泰斗级大师的强烈渴求,并积极争取此类高才的引进。来自东莞理工学院教学一线的政协委员左志远则表示,人才引进结构也不能太单一,只瞄准高层次人才,学校可多多引进海外年轻博士。“我接触了很多海外博士,他们在自学和研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都非常强,而且精力旺盛,正处于学术创造的阶段,学校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同时,左志远也建议,除了人才“引进来”外,还应该想想怎么把人才“留下来”。他说,东莞理工学院不乏许多有潜力、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曾有非常优秀的博士走出去后大展宏图,科研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学校要多考虑如何放权,给予一定政策倾斜,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在学校也能实现理想和抱负。
人才培养要贴近企业需求
政协委员何思模说:“高端的大学,人才培养上也要更高端。”东莞高新企业越来越多,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更高,不只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要把产学研平台搭建起来,多培养具有一定研发能力和管理能力、真正适用于东莞企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人大代表吕琦元也表示,创新驱动需要人才,人才需要高校培养。学校要培养创新产业的学生,更要培养适用于企业的人才。
列席市人代会的省人大代表周广荣建议,东莞高层次人才匮乏,而人才引进又相对缓慢,还是要依托于人才培养。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高校的一个标杆,又在“高建”,可以考虑拓宽考生渠道,不仅仅是招收高中毕业生,也可以考虑让在职人员回炉再深造。周广荣说,通过这种办法,东莞聚合高层次人才会更有效率,这些人也更容易留下来。
重新布局高等教育结构
“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后,办学层次提升,必将对东莞教育乃至经济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驱动作用,但也打破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原有的金字塔结构。”政协委员牛熠表示,在将东莞理工学院打造成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同时,也要同步提升其他高校的办学层次,避免出现一枝独秀或“两头大”的断层现象。
牛熠介绍,东莞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有9所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大约有10万人。未来,东莞理工学院将以培养研究型和拔尖应用型人才为主,为东莞的制造业创新型发展提供优秀的研发型人才。但是作为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名市,东莞或将面临应用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再者,东莞理工学院升格为高水平大学,就意味着在招生层次上,将面向全国招生优秀的高考生,这一招生层次的改变,将带来东莞本地高中毕业生的入学难和上大学的成本增加问题。
为此,牛熠建议,重新布局东莞高等教育结构,打造东莞本地既有一流高水平大学,又有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要的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形成合理的金字塔型高等教育发展格局。这不仅能满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能够较好地解决东莞本地高中生希望就地入学本科院校的愿望。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