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粤光杯”获奖作品拍摄的幕后故事
记者姜璐、陈臣、龙成柳
近日,东莞理工学院举办的第四届“粤光杯”学生作品影视作品大赛,不少参赛作品贴上微博,微博都被刷屏。除了类似奥斯卡般的红地毯以及学生们靓丽的晚礼服图片外,作品的质量同样引起了东莞年轻人的关注。
而在他们拍片背后表现出来的青春与激情,责任与担当,颇耐人寻味。有人将大学生活中的各种奇葩事一一再现,以此记录那段青葱岁月;有人把对家乡的热爱,灌注到说唱MV中,为本土历史作贡献;也有人记录被遗忘的抗战老兵,重读历史,送去关怀。
拍摄故事一:自办选美大赛获“奇葩宿舍”之名
奇葩宿舍成为获奖专业户
本次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上,东莞理工学院广电专业大三某男生宿舍,4名同学每人都上台领奖超过两次,堪称“获奖专业户”。但在同学们眼中,这个获奖大户相当奇葩,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否认,其中最好的诠释就是以讲述他们宿舍发生的奇葩故事为主题的《我的奇葩舍友》一片,竟一举拿下本届大赛的最佳人气奖和最佳编剧奖。
康仲文、姚伟东、邹浩坚、彭港荣,这4名大三的广电男生在分宿舍时,因为共同的“志向”——买台洗衣机,聚在了一个宿舍。他们互相之间大都只叫对方的花名,比如有的人被称“肥佬坚”、“荣嬷嬷”,从这种名字中,人们隐约能感知他们朝夕相处中有不少奇葩事。
姚伟东告诉记者,大约是从一次自办的“选美大赛”开始,他们获得全校“奇葩宿舍”的“芳名”。那一次,他们4人穿着正装,头抹得油光锃亮,皮肤处理得水嫩细滑,摆出各种型男姿态,在影棚拍摄后将照片传上微博,举办了一次“宿舍模特大赛”,还让同学们纷纷投票选出最佳模特,让人忍俊不禁。
素材多来自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我的奇葩舍友》的监制姚伟东说,片中三分之二素材来源于真实的故事,笑料百出的场景,也是对四人大学生活的真实记录。
如某一天,康仲文同学照着镜子,越看越觉得自己帅,突然惊讶地尖叫起来——“要爆了!要爆了!”最后镜子真爆了,裂开了一条缝儿。“这故事是真的,只是镜子没有爆而已。”姚伟东笑着告诉记者。“还有一次,天气冷了,我们4人都睡下但没人关灯,于是一个推一个,最后一个推无可推了,就打电话给隔壁宿舍的同学,骗人家说有好东西相送,实则让人帮忙关灯。”姚伟东说,类似的事情,奇葩室友们常干。
之所以费尽心思拍这部片,在他们看来,青春时期的遐想、激情是需要被记录的。“有时候笑一笑就忘记了,而那又是一段时期的专属记忆,不应该被遗忘。”邹浩坚说,“许多年以后,我想我们4人再回看这部片时,应该会边看边笑,然后流下感动的泪水。”
拍摄故事二:到清远、韶关等地寻找抗战老兵
奇葩宿舍成员之一的彭港荣,喜欢看书爱思考,从初中开始,他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这一次,他参与拍摄的《寻访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获得了最佳纪实撰稿奖和最佳新闻摄影纪实奖。
彭港荣告诉记者,对历史的好奇促使他决定用镜头记录老兵的生存状态。拍摄过程中,拍摄团队先后走访了清远、韶关、潮汕地区以及长沙,寻找到近二十位抗战老兵,这些老兵参加过湘西会战等战役。
拍摄故事三:莞城仔用说唱MV弘扬本土文化
轻松与严肃兼具,形式活泼但内涵丰富,获得本届大赛最佳创意奖的《莞城仔》,其实早就在东莞坊间流传。“做个莞城仔,唔使将头埋低,遇到问题顶硬上,跌倒爬翻起来……”3个莞城仔——李炜刚、龙兴华、陈柱权用一首说唱的《莞城仔》为东莞也为自己发声。这部用东莞话说唱的MV,从台词到拍摄,所有制作过程都由他们3个完成,龙兴华告诉记者,4分45秒的片长制作耗时一个月,其中光是关于谭屋的一个镜头就拍了近一百遍。
《莞城仔》的歌词中,提到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内容,这些想法都源自他们的日常生活。龙兴华说:“东莞有可园这样的清代粤中四大名园,也有茶山南社村古建筑群这样的岭南村落……“但由于人们乏于探索挖掘,很多人都认为东莞是文化沙漠。亲眼目睹老莞城文化被遗忘,作为土生土长的莞城人,我们有义务唤起观者对莞城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的反思。”
不过,让龙兴华没有想到的是,大家对这种很潮的追溯莞城文化的方式十分认可。“希望我们只是带了一个头。东莞人的性格比较低调、内敛,尽管内敛和低调有它好的方面,但现在年轻人应该大胆走出来搞创作,对于东莞的历史和文化,年轻人应该更深入地去了解,去做一些事情。”龙兴华感慨地说。
其实,《莞城仔》这个团队爱莞城更爱东莞,他们的热情与担当,得到了不少人的肯定和赞扬。年初他们制作的《我爱东莞》曾激起了不少热心网友和市民的共鸣。当时,他们先后到了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医学院、广东科技学校和东莞中学等院校,制造出千百人合唱《我爱东莞》的场面。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