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莞工 > 正文
【南方日报】跻身国家科创大局打造源头创新高地

  •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21-01-15
  • 字体大小:  

2020年,东莞市科技局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总抓手,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创新体系。东莞首次跃升科创“国家队”,崛起源头创新高地,开创发展新格局。

从“地方队”跃升“国家队”

国家科创大局兴起东莞力量

国家战略首次赋能东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标志着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国家队”,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出台。明确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专业研发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大学、区域协同、体制创新等建设布局重点,推动完善松山湖科学城创新体系,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集聚。散裂中子源运营能力提升,一期工程打靶束流功率提前一年半达到100kW的一期工程设计指标;推进建设反角白光中子源平台,促成龙头本土企业进行相关测试,通过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推动多物理谱仪二期建设;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布局建设阿秒光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预研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项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

与中科院签署共建松山湖科学城战略合作协议,院地合作实现里程碑式突破。中科院与东莞于2020年11月22日正式签署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协议。这是中科院首次与地级市签署共建战略合作协议,是东莞与国家战略力量对接合作的新起点。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东莞专项(STS专项)启动,首批共有30家企业成功对接中科院院所并联合申报了项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在松山湖成立,为包括散裂中子源在内的大湾区大科学装置及科学研究提供直接的服务。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成效突出,全链条创新模式初步形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引进超过786人,其中全职人员413人(含博士以上学历110人,硕士以上学历164人),“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模式初步形成。前沿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自然》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330篇,“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研究成果入选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国家、省级项目75项,项目资助经费超过4.1亿元。基础平台建设初具规模。与西安光机所共建先进阿秒激光装置,搭建了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中子科学平台、大湾区电镜中心等多个公共技术平台,为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通用性技术服务的能力日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蓄势待发。面向经济主战场设立创新样板工厂,目前已有25个团队项目落户,孵化了25家产业化公司。共建研发平台多点开花。与中国航发集团共建联合工程中心,与航天五院钱学森实验室共同开展太空探索实验合作。

研发投入占比媲美发达国家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2019年全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289.96亿元,同比增长22.7%,总量排名全省第三;R&D占GDP比重达3.06%,仅次于深圳、珠海排名全省第三,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承担国、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能力持续提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66项,立项经费2772万元,立项数和立项金额同比增长分别为10%、28.3%;获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立项支持1项(东莞是唯一获立项的地级市)、参与2项。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实现突破。出台了《东莞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实施办法》,正式启动了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的组织工作。加强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组织工作的统筹协调,获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立项24项,立项经费15560万元,立项数和立项金额位列全省第三;东莞理工学院牵头的“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获省级科技项目立项数创新高。全年获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98项,立项金额3.65亿元,立项总金额在全省各市中排名第三,立项数和立项金额分别是去年全年的6倍、1.3倍。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创新创业高地展现。打造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在硬件配套上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不夜城”,在软件服务上完善全链条服务配套,打造全市乃至大湾区创新创业的新标杆,已接洽了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机器人、智能装备等60余个新兴产业项目。滨海湾新区获批省级高新区。滨海湾科技创新园获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东莞继松山湖之后又一个获批高新区的重大科技发展平台。

大科学装置产业化项目取得突破。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在莞研制成功,并启动了首轮细胞实验和小动物实验,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稳步推进。优化调整了新型研发机构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成果转化导向。科技特派员专项启动。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出台科技特派员专项政策,全市获省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29项,位居全省第3;在省企业科技特派员申报平台(华转网)申请入库企业102家,居全省第4。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启用。出台全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办法,汇集了3338台科研仪器设备。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初见成效。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入选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本批次广东省唯一入选者),成功举办了两期东莞市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清华东莞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构建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

高企数量稳居全省第三

建立全市督导服务高企申报专项工作小组。在全省率先建立高企申报摸底体检及备案系统,组建高企专家服务团和各镇街科技部门深入对接、开展辅导,强力推进高企申报。2020年全市高企预计超过6400家,稳居全省第三。构建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工作,开展首批次创新型企业遴选,认定29家百强创新型企业、34家瞪羚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3435家企业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编号,入库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支持高企在资本市场上市。目前全市有29家高企在境内上市,占上市企业的78%,已成为东莞企业上市的主力军和行业龙头。支持工程技术中心及实验室建设。对28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项目资助6580万元。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利用“三融合”科技金融政策,2020年引导合作银行为科技企业提供信用贷款超过170亿元,惠及企业3000家左右。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助推企业发展。共有来自135所国内外高校的1800名研究生来莞培养(实践)。

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开展科技计划体系改革,构建创新型城市政策体系。改革形成市级科技计划体系。制订出台《东莞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方案》,明确设立源头创新、平台载体、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和成果转化6大专项、21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支持全链条创新、全科技要素创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出台系列科技创新配套政策,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强镇建设、科技特派员、仪器设备共享、科技金融等创新链条重点环节制订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记者:吴擒虎 张浩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1年1月15日DC01版

原文链接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