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莞工 > 正文
【南方日报】人才汇聚加速显现“乘数效应”

  •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21-08-24
  • 字体大小:  

近日,2021年“蓝火博士生工作团”东莞分团的10名博士生来到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启了一段特殊的“修炼”之旅。他们来自全国近10所高校,以提供技术服务的角色在此“实习”。数据显示,今年前往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博士生,约等于过去4年的总和。

城市与人才共荣共生,愈发强劲的人才吸引力,正显露出松山湖步步攀升的城市活力。当人们纷纷讨论松山湖如何为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开拓探路之时,人才,是这一创新核心引擎过去20年,也是未来始终坚持的不二法宝。

自2001年建园以来,松山湖积极探索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巧用“乘法”为创新松绑,携平台共舞,以政策赋能,不断提升人才服务能级,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不断为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释放人才“乘数效应”。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张珊珊

策划:黄少宏 统筹:陈启亮

1 创新松绑

不断拓宽优质“朋友圈”

超导薄膜技术是超导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今年上半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的指导下,“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并制备出大尺寸双面钇钡铜氧(YBCO)超导单晶薄膜,为我国制备高品质、应用型超导薄膜产品技术带来新突破。

该设备的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团队计划花费900多万元进口设备,后来受国外禁运影响,他们决定自主研发设备,最后仅花了三四百万元。而剩下的预算经费,即可调到别的项目中使用。

对此,赵忠贤表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方面注重研究实效,不以论文论英雄,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搞攻关;另一方面充分信任科学家,“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赋予科学家自主权。

2020年,东莞专门印发两份政策文件,赋予实验室在研究方向选择、科研立项、技术路线调整、人才引进培养、职称评审、科研成果处置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根据政策,实验室具有较为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独立科研管理事权,不定行政级别、不设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社会化用人和市场化薪酬制度等。

灵活的体制机制,为人才提供了更加包容的科研环境,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探索新的边界与可能;同时,也让更多创新创业者选择投下信任一票并扎根于此。

截至今年8月,实验室共引进王恩哥等8名海内外院士,并带动了25个创新样板工厂等优秀的团队先后入驻,共集聚双聘和全职科技人员近1000人。

除了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贴心的人才发展服务,让松山湖得以不断扩大优质朋友圈。

以华为为例,从2005年首次投资落地以来,华为已经在松山湖先后投资建设华为机器、华为大学、华为终端、华为研发实验室、华为台湾科技园南部学校、华为人才房等项目,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研发人员汇聚于此。同时,随着华为的发展壮大,众多生态伙伴也朝着松山湖汇聚而来。以光大We谷为例,目前已进驻包括中软国际、软通动力、易宝软件、华微软件等一批华为系软件服务企业。这些优秀企业的不断加入,助推松山湖形成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的千亿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并带来了数以万计的研发人才,深刻改变了园区的人才结构。

这些企业及人才涌现松山湖的背后,正是对松山湖管委会专门成立华为服务专班,以“店小二”服务精神,夜以继日紧密跟踪企业发展需求,并及时提供优质服务息息相关。有观察人士指出,这背后体现的是人才发展坚持长期主义、与时间做朋友的城市价值追求。

2 平台共舞

引才育才百花齐放

在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下称“广智院”)一楼,原本2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已被撤了一半,成为广东镭泰激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镭泰激光”)的厂房所在地。

“广智院做的是产业生态,其孵化的企业中,很多都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镭泰激光创始人、董事长肖磊是一位东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他坦言,作为一家工业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集成过程中,往往涉及机床、激光器、运动模组、机器视觉等必备的部件。广智院在激光产业领域集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利于帮助镭泰激光更高效推进产品研发与生产,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与此同时,由于生产设备重且体积大,2019年落户之际,广智院便慷慨地出让了一楼一半的展厅空间,为公司生产解决了一大难题。随后,广智院还支持镭泰激光设立了超快激光应用开发实验室,不断加速新设备的研发与迭代。

贴心、优质、专业的服务,让松山湖的科研载体成为创新团队的青睐之地。包括广智院在内,松山湖共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3家,与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等大装置、大平台、大学一起,共同构建起百花齐放的引才育才主体格局。今年4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与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也已正式奠基,未来将为加快本土人才培育贡献新力量。

除了一流的培育平台,近年来,各类高端创新交流活动的举办,也为松山湖提供了重要的展示窗口,成为吸纳人才的重要支点。

例如,自2015年首届举办以来,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园区响亮的创新创业品牌活动之一。当前,已有不少获奖团队落户松山湖,成立了云鲸智能、小豚智能、本末科技等明星级初创企业;过去两年,华为开发者大会在松山湖举行,让全球开发者的目光聚焦在这片创新热土上,共同畅想未来全场景智慧生态的建设与发展;去年年底,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成功举办,这是该峰会连续第三年落地东莞,并首次走进松山湖,集结近百位院士专家共同演绎“最强大脑”的科学碰撞……

与此同时,焕然一新的城市定位、城市形象,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松山湖无限的发展空间。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歌尔”)成立于2001年,是全球布局的科技创新型企业。2017年,歌尔在东莞松山湖成立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穿戴、智能耳机、智能家居四大智能整机及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和品牌营销。近三年,随着业务增长,该公司对人才量与质上的需求也同步大幅提升。

歌尔股份华南人力资源总监刘长龙谈道,松山湖科学城的名声越来越大,无疑让日常的人才招聘变得更加“给力”。今年以来,公司已招揽多位来自港澳地区的研发人员,还通过松山湖组织的外省招聘活动觅得心仪的人才。“科学城是一个更高的定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企业的形象与影响力也将随之提升。”

3 政策赋能

打造高端人才“聚宝盆”

在2021年“蓝火博士生工作团”东莞分团中,30名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博士生集聚东莞,进驻市内10家重点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其中,有20多人选择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正业科技、生益科技等位于松山湖的企事业单位。

由此可见,如今松山湖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同时,也正以其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源源不断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到来。这一现象,除了体现于一年一度的“蓝火博士生工作团”活动外,在日常的人才招聘中,各行业的资深HR也感悟颇深。

早在2018年3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刚开始筹建之际,程戈岚就来到这里负责人才人事工作。3年多的时间,从人才引进到人才培养、从实验室人才制度的制定到制度的落地实施等,她都全程参与。

程戈岚谈道,两三年前,松山湖随处可见“路宽车少”的景象,远比不上如今的热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起初大多是来自实验室主建单位中科院物理所、其他科研院所以及大学的双聘人才。而今,实验室创新成果频现,在松山湖各类人才优惠政策的加持下,全职员工数量快速增长。“面试的时候,除了实验室的平台和薪酬待遇,住房条件、子女就学、人才补贴等,也都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程戈岚谈道,这两年,松山湖不断提升人才资助、优化人才服务,很大程度上助推着人才引进的步伐。

据统计,截至目前,松山湖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68名,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12名,东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95名,东莞市特色人才299名

就在最近,《关于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人才优先发展打造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东莞松山湖新引进人才综合补贴管理规定》陆续出台,其中明确,将对符合条件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可给予1.5万—20万元补贴。随着一系列诚意十足的人才政策接下来加速落地,高水平、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发展格局必将加速成形,松山湖打造人才高地的愿景也将加速实现。

4 服务升级

筑起宜居宜业新高地

位于松山湖人才大厦10楼的高层次人才俱乐部,是最受欢迎的打卡点之一。这里布局有办公与会议区、交流与新品发布区、书吧学习区及健身运动区等多功能板块,空间环境优雅舒适。

“工作之余,有这么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非常受欢迎。”程戈岚谈道,同事们常在下班后“组队”到俱乐部健身,而她自己也经常到此打球运动。

为突破俱乐部的“小圈子”,松山湖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也在不断开发新的场景。

今年5月,服务于“优才卡”高层次人才的“优享松湖”项目正式启动,在东莞市“优才卡”17项优惠人才服务的基础上,为持卡者提供政务便利、美食优享、医疗便利、商住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专属配套福利,服务内容更丰富、更直接、更实惠。

截至目前,松山湖约有1200人成功申办“优才卡”,占全市总量近30%。“希望通过整合园区资源,把人才服务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让人才在各种生活场景中,都能感受到松山湖优待人才、尊重人才的城市态度。”松山湖人社分局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作为人才代表之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特聘青年研究员陈卫东表示,项目的实施推广,将有助于提升园区人才及其家属的生活品质,有效提升大家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并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选择松山湖。

事实上,“优享松湖”项目的服务仍在不断延伸。在主题文体活动方面,松山湖“优才杯”羽毛球比赛、茶艺课堂等已于近期火热开展,进一步扩展对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的服务维度。

此外,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也是人才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周边配套条件越来越好了,一切都很便利。”王维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超导薄膜创新团队成员之一,2019年全职加入团队后,便住在幸福花园。一年多以来,王维对周边环境变化颇有感触。“刚来的时候,附近只有一家超市,晚上路面也是黑漆漆的。如今,周边超市、餐厅都多了起来,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还有党建活动室可以看书。”

据相关部门统计,包括幸福花园在内,松山湖共有人才房17968套、公租房14016套。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1300多套人才公寓也可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当前,中心区创新活力社区、西部国际科教社区、南部滨湖未来社区共三大示范社区正火热建设中,计划3年内为园区提供人才住房5000套,5年内完成近万套。今年4月,600套新增人才住房完成钥匙交接仪式,计划年内建成。

而在工作方面,为切实给人才解决各类“急难愁盼”的问题,松山湖建立了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安排党工委、管委会各班子领导直接对接30名重点高层次人才,通过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走访服务,详细了解人才在工作中的需求问题。据统计,2020年,挂点人才共提出需求60多项,解决率超过90%;此外,针对园区38个优质人才项目,松山湖还推出“一才一策”专人服务,梳理项目发展痛点难点,并委托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创业人才及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人才故事

中国散裂中子源陈卫东:

站在源头创新的起点

打造“升级版”离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被称为“超级显微镜”,主要由加速器、靶站和谱仪三部分构成,其中,离子源是加速器的起点。

陈卫东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的特聘青年研究员,自2015年起,便立志要研发一台“射频负氢离子源”,为CSNS的二期升级提供源头支撑。如今,项目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年内将能替换旧的设备。

创新打造“射频负氢离子源”

“散裂中子源的加速器,就是要将离子加速到接近光速。”陈卫东介绍,离子源能否提供高品质的、稳定的束流,关系到整个加速器及CSNS的性能和运行效率。当前,加速器前端系统采用潘宁(Penning)表面负氢离子源,在流强、发射度及使用寿命等方面都能满足CSNS一期要求,造价也相对便宜。

然而,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的目标,是完成CSNS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实现性能升级。自2015年起,刚回国不久的陈卫东便承担起“射频负氢离子源”研发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致力于为CSNS升级提供一个更高稳定性、更高流强、更低发射度、更长寿命的离子源。其中,打靶束流功率需要从100kW提升至500kW,并要求直线加速器的有效流强提升至50mA左右,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翻三四倍。

“我们做的是加速器源头,研发必须走在前面。”陈卫东谈到,回国后,他便提出了要在“射频负氢离子源”研发项目中采用外置天线结构,并实现技术与设备国产化。当前,国际上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散裂中子源加速器均采用传统的内置天线结构,相比之下,天线工艺复杂、寿命短。“如果我们在CSNS二期建设中‘亦步亦趋’,可能会让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面临被海外技术设卡的风险。”

“技术就像滚雪球一样,多年来的海内外工作经验积累,让我对此充满了信心。”他谈到,今年内,新设备将有望替换旧设备。如若运行顺利,中国散裂中子源将有可能研发出全球首个投入加速器运行的外置天线射频负氢离子源。

回国发展“一拍即合”

陈卫东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2008年取得复旦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后来,曾在德国GSI重离子研究中心从事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研究工作。2015年,他通过中国科学院的人才引进计划加入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

“在此之前,我也考虑过很多选择,但最终发现,我跟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拍即合’。”陈卫东深知,建设大科学装置需要一支像舰队一样的高效团队,覆盖各种各样的人才。既需要会做科学研究、发文章的人,也需要熟悉技术和工艺、会做设备的人。“这里的考核不以发表科学论文为唯一标准,更能发挥我个人在技术和设备方面的特长。”

当然,要实现研发“射频负氢离子源”的任务,不仅要有前沿的理论指导,还要考察各种技术和工艺的具体实现。“东莞产业制造链很齐全,设备研发需要的大部分零件采购和加工制造在市内就能搞定,这是非常有优势的。”他说。

除了工作上的便利,生活上的便利也让陈卫东很快融入了松山湖。从一开始,他就住进了中科中心公寓,周边的交通、商业配套和公共设施条件都不错,一有时间,还能与家人到附近的松湖烟雨散散步。

今年,陈卫东还拿到了东莞市的“优才卡”,并享受“优享松湖”项目提供的美食、医疗、金融等方面的便利。“可以深切体会到,这里非常重视人才。”他评价道,在这里,高层次人才可以享受多方面的福利,可以有效提升大家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

记者:张珊珊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1年8月24日DC03版

原文链接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