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莞工 > 正文
【广州日报】松山湖巧激源头创新活水

  •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21-08-25
  • 字体大小: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由三方合作建设的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多物理谱仪不久前成功通过专家组验收,分辨率达世界先进水平;与其紧邻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也正加紧建设,这些都体现了东莞强劲的创新实力和超前布局的战略眼光。

记者昨日从松山湖高新区获悉,为加快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成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松山湖近期推出《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等三大新政,分别从源头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三方面赋能,从而巧激源头创新活水。

支持创新 每年500万元设开放课题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截至今年6月注册用户已超2000人,完成全球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课题超过500项。其中的多物理谱仪是观测原子世界的“放大镜”,由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理工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三方共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 近3年东莞理工学院还以学校为申报单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项,分别获批广东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区域联合基金项目16项、149项。

在多方主体合力、创新成果多点开花的同时,松山湖首次针对源头创新出台了《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致力于加快推进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如探索省市区联动方面,松山湖每年安排1500万元支持粤莞联合基金扩大规模,联合省科技厅、市科技局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多资助立项机会;在发挥大科学装置集聚独特优势上,每年安排500万元设立开放课题;支持企业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上,每年评选择优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发表国际高水平源头创新成果的科研人员,将奖励最高10万元。

“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一环,也是松山湖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松山湖科技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松山湖科学城承担着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的重大使命,在增强科学内涵、促进源头创新方面亟须增强政策抓手。

普惠补助

全面提升企业创新动力

实际上,对于企业而言,技术研发始终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为。为此松山湖及时出台《东莞松山湖支持技术研发实施办法》,主要围绕企业研发投入补助、科技项目奖励、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资助等六方面,为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提供资助和奖励,从而为创新主体研发投入方面切实“减负”。如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评价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最高给予单个企业100万元研发投入补助;承担国家或省科技项目,验收通过后最高给予300万元奖励;在松山湖注册设立国家级或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可分别获得5000万元、1000万元建设经费补助。

同时在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联动方面,政策支持松山湖单位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支持港澳高校、科研机构在松山湖设立独立法人研发机构,支持港澳地区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松山湖注册设立分支机构,补助金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

当前园区R&D投入占GDP比重高达10.98%,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8%,建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个,研发机构数量和质量双双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资奖结合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实现从研发到产品应用的跨越,是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东莞松山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的出台,则是在这方面架起一座桥。

根据政策,松山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可按照实际投资额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市内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合作,每家单位每年最高奖励100万元;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牵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建设公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验证基地,最高资助5000万元;鼓励大企业等面向中小企业开放生产或试验场景,最高资助200万元。

去年7月揭牌成立的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便是致力于发展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新高地。当前社区拥有新型研发机构12家,集聚科研仪器设备5000多台,建设研发平台200余个。为进一步汇聚创新创业资源,此次政策特地将“支持创新创业社区建设”作为重要条款之一,鼓励入驻社区的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方向建设创新工场,对承担创新工场建设项目的单位最高资助200万元。此外对社区引入人才培养、引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亦给予奖励,并继续支持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从而让科技成果转化在松山湖不断释放新活力。

声音

源头创新松山湖独具优势

陈和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在推进源头创新方面,松山湖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科研设备及研发人员。此次科技政策不仅设立了大科学装置开放课题,也大力支持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这是个很好的开端。希望松山湖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经验,不断加强扶持力度。

加强颠覆性技术研究与储备

刘洋(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研究室主任):建园20年来,松山湖形成了良好的技术研发基础和产业生态环境,在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背景下,仍需不断做加法、做乘法,站在创新全链条上做好技术研发,向前开拓源头创新成果、向后做好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聚焦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加强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和储备,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建设颇具影响力创新集群

陈东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成果转化并非易事,需要一个创新生态。不仅鼓励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也支持各企业用好这些开放设备资源,让成果转移转化在松山湖变得更加高效、更低成本。

松山湖要进一步统筹资源,挖掘和发挥生态体系各方优势,着重建设几个独具特色且颇具影响力的创新集群。

记者:马骏

原载于《广州日报》2021年8月25日DGA13版

原文链接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