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轻量型水平多关节机器人,需要进行一系列专业测试。然而,李群自动化没有相应的测试设备和条件。他们将机器人送到东莞市质检中心,利用质检中心的专业设备,很快就完成了测试,拿到了产品认证。
为盘活设备资源,提高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成本,东莞于2020年11月上线成立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并于近期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4700余台套科研设备上线“设备超市”,为撬动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提供了新的支撑点。
设备资源共享服务
真金白银降低创新成本
“这就像一个‘设备超市’,或者说‘设备电商平台’,将东莞市科研设备资源集中到一起,打通设备资源共享的堵点,企业可以根据不同设备需求自主下单。”东莞市科技局实验室与平台基地科科长盛永明介绍说,目前,该共享平台已汇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以及众多新型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等79个单位约4700多台套科研仪器设备。截至今年9月底,平台已经累计为各类用户完成679次服务。
近期,东莞又出台了《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资助管理办法》等一揽子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配套政策,从创新链条各环节入手,解决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痛点、难点问题。
李群自动化总经理助理陈诗雨表示:“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很多测试设备非常昂贵,是中小企业无法单独承担的。”为此,上述《管理办法》开创出一种全新的“共享”模式,让有限的仪器设备发挥最大效益。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借助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莞仪在线”,与越来越多莞企建立联系。“我们将实验室的高精尖设备挂在‘莞仪在线’平台上,东莞企业就像逛超市的客人,可以在付费前提下向我们提出使用申请,如此一来,实验室的科研设备资源就惠及了全东莞市的科技企业。”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研究员胡伟说。
胡伟表示,《管理办法》是一项惠及管理单位和用户单位双方的政策,对管理单位来说,政府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管理单位年度奖励,优秀的为100万/年,良好的为50万/年,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而对用户单位而言,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能减轻科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成本,不仅如此,对于符合要求的用户单位,政府还将给予科研活动实际产生费用20%的资助,同一单位年度资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
优势科研力量对接知名企业
带来更多产学研合作机会
东莞理工科技创新研究院是东莞理工学院推动产学研合作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目前,该研究院购置了价值4.3亿元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其中,单价100万以上的贵重设备仪器52台套,10-100万元的重大设备仪器162台套,并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合作建设世界第四台多物理谱仪。
过去,东莞理工科技创新研究院的仪器设备,主要面向东莞理工学院校内的科研教师、相关合作企业开放和使用。随着共享平台的上线,东莞理工科技创新研究院内大量高精尖设备广泛向社会开放,华为、长盈精密、拓斯达等东莞市知名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均是平台服务的受益者。
“过去我们也为校内产学研项目合作企业开放设备,如今能借助政策利好来推动全市仪器共享,这件事会变得更有意义,影响覆盖面也会扩大。”东莞理工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魏亚东表示,研究院内众多共享检测设备价格及后续维护使用和保养成本都很高,对企业而言,仪器共享将极大降低研发和验证成本。
东莞理工科技创新研究院设备主要聚焦智能制造领域,覆盖材料、设计、制造及应用全链条环节。同时,研究院依托东莞理工学院的科研师资力量支撑,为设备配有专业检测人员,协助使用单位深入分析检测数据。
另一方面,东莞理工科技创新研究院既是共享仪器平台设备的管理方,同时也是设备的使用方,双重角色让该院更深切感受到仪器共享的巨大优势。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就在研究院附近,如今在线上便能查找那里有哪些我们需要的设备,预定和使用都很方便。”魏亚东表示,以往东莞理工学院校内教师由于在东莞周边找不到、不知如何向相关单位申请设备,需奔赴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完成实验。如今在平台上可直接查找和预定东莞市内共享设备,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同时,线上平台也为研究院带来更多产学研项目的合作机会。
让创新资源充分流动
以硬件为媒拓展技术服务
实际上,对于这个庞大的设备共享平台来说,其意义并不仅限于仪器设备的对接使用。设备管理方,通常也是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或者研究机构,通过与硬件设备需求方链接,可实现相似领域的创新资源与创新难题对接,进而在更高层次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应该是该平台更大作用的体现。
“以设备共享为引导,从平台设备服务延展到科研课题攻关的技术服务,就可以让创新软硬件资源充分流动起来,构建起一个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之间的加速创新圈。”盛永明表示,对于设备管理方与使用方来说,这可以实现双赢。
“东莞市有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存在庞大的科研设备需求,然而目前平台注册用户仅100多家,还有很大推广空间。”盛永明表示,近期他和同事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全市32个镇街(园区)高新企业进行“地毯”式培训推广,让更多企业能够了解到共享平台的运作模式及优势。
用户的扩大,可以为共享平台发展提供更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平台使用效率,降低综合成本。另一方面,对平台设备的不断扩容也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广深两地都有大量的科研仪器资源,并且在管理使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未来条件进一步成熟,我们也考虑推动实现平台跨区域联动,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用户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盛永明表示,未来平台还可能引入市场化第三方机构,借鉴吸收其成熟的运作和管理模式,为设备管理方及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体验。
记者:高小欣
原载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21年11月1日第A10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