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莞工 > 正文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散裂中子源点亮大湾区创新之源

  •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22-01-24
  • 字体大小:  

2022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将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加快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强化产业技术的源头创新”……在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松山湖科学城及大科学装置的地位,愈发凸显。

过去10余年间,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科研人员潜心铸造了我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不仅点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之源”,还将带动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松山湖,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松山湖科学城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散裂中子源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关键的先进的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散裂中子源所培养的工程建设科研及管理、运行队伍,可为未来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这是东莞非常宝贵的财富。

老中青三代人协同攻关

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从2007年落户东莞到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再到如今二期项目的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在源头创新上,极大提升了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能级。

这座“超级显微镜”诞生的背后,倾注了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老中青三代科研工程人员的心血。建设初期,这支团队中有100多名家在开始的北京的科研人员,在开始的六七年时间里,过着北京、东莞“两头跑”的生活,其中每年在东莞的时间多达300多天。

经过10多年奋斗,2017年8月,散裂中子源顺利实现第一束质子打靶产生第一束中子。“尽管我们的队伍非常年轻,但我们的设计好、设备制造好、安装经验好,第一次按下去,就得到了完全符合预期的中子束流。”陈和生自豪地说。

多年来,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培养了一支年轻的加速器和中子散射研究应用队伍,500多名科研工程人员平均年龄36岁。根据计划,该中心计划在5年内加快培养关键科技攻关人才,包括科研骨干150名、博士后250名、国际一流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50名。

推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

如今的散裂中子源,已在建设加速器、靶站、谱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其中,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国际领先,3台中子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目前,散裂中子源已在新能源材料、航空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累计产出科技论文6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

散裂中子源运行良好,开放程度高,现已拥有超过2600个注册用户,完成来自全球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课题超600项。

在推进源头创新的同时,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还积极推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2020年8月,该中心团队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实验装置。目前,团队正在加紧联合各方深入研究,提升硼中子靶向药物性能,同时加快推进BNCT临床设备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的建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的成功建设也为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

2020年1月15日,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的“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2021年7月,由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及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共建的首台合作谱仪多物理谱仪通过验收。

当前,散裂中子源二期项目正加紧推进。项目建成后,功率将提高5倍,即打靶功率从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同时,二期项目将新建11台用户谱仪和实验终端,使谱仪总量达到20台左右。

未来,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将加快促进我国科技、工业等领域关键技术的发展。到2030年,散裂中子源将带动我国中子散射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科学全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记者:吴碧彤

原载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22年1月24日10版

原文链接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