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首先要‘新'在视点上”“要把握好传统与‘新'的关系”“‘新'需要前瞻、超越,需要外借、内聚”……8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高级顾问李培根以《学科日新》为题,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与思考,引用大量案例向培训班参训人员解读新工科之“新”,使与会人员深受启发。

报告会上,李培根重点从“视点”“日新”两方面进行了解读。他指出,要从“人”的视点上认识教育的意义,“人”的意义是学科发展的魂,要让学生和老师在自由的氛围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要出于创新的目的把学生当成创新工具。智能化时代要关注人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匠心”。在新工业革命的视点上,要注重启发学生对未来的想象,想象未来的需求、技术、模式和职业等。在学科的重构点上,要对学科边界点、行业边界点、课程及其内容的边界点、学科之间的交叉点进行再审视、再设计,构建新结构,新结构是新工科之“新”的体现形式。
谈到“日新”,李培根从方略、创新、教育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发展方略的思考方法有四个:外借、内聚、高瞻、超越。 其中“外借”包括借势、借力、借资源,实际上是开放、开拓发展的体现;内聚包括练内功、强内涵,重整合,重团队建设,重组织创新,重集聚力量(人才)等方面;高瞻体现在把握趋势、提前布局;超越体现在要有超越的眼光,特别是学科带头人既要面对现实,也要敢于超越现实,发挥对未来的想象。对于创新,李培根指出对应用型大学来说就是要在了解科技和工业发展趋势创新的基础上,在应用上有新意、有新的技术集成、有新的运营模式。
李培根认为“日新”最重要的是教育的“新”。他指出,要注重挖掘使命感和价值感中的新元素,比如面对现实的同时,启发学生对超世界存在和人类未来的关注。在发展上,一流学校不能被动适应产业需求,而要引领产业需求;不要一味以新技术对应新专业,要注重建立面向未来的、面向新兴技术的、相对综合性的新专业,要有大工程观;要着眼于面向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的新素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关联力、想象力;要避免专业碎片化;要落地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