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园动态 > 正文
专家学者齐聚松山湖,共商湾区都市文化建设

  • 发布单位:文学与传媒学院
  • 发布时间:2021-04-29
  • 字体大小:  

4月28日,“湾区都市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学校学术会议中心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东莞理工学院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城市文化评论》编辑部承办。学校党委副书记李忠红,科技处、社科处处长范洪波与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为落户于东莞理工学院的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揭牌。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广东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学术研究》主编叶金宝,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聂茂教授等知名专家同东莞本土学者、文化研究人士共30余人展开学术探讨交流。与会人员为大湾区的城市文化建设与研究建言献策,话题既有对湾区都市文化建设宏观战略上的思考,也有具体实操性的建设性路径与措施。其中,对东莞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转型、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生产与评估系统等思考与建议,对学界关于继续开展大湾区都市文化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探讨城市文化顶层设计理论构建

胡智锋通过视频连线为本次学术研讨会作了在线主旨发言。他从湾区都市文化建设的优势和劣势入手,指出大湾区城市文化建设可以从五个方面推进。一是在战略性的定位上,要做好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二是要聚集人气,要想方设法吸引更多有影响力的文化人来到湾区都市中生活和创作。三是要有标志性的、特色性的文化活动,比如画展、作品展、电影节、新媒体艺术节等,通过各种各样的节展活动来打造湾区都市的文化名片。四是要做联合发展,湾区都市可以联合其他文化影响力大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甚至海外的伦敦、巴黎等城市联手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此外,还应重视培育人才,湾区都市的文化建设最终还是要靠本土人才的培育,所以学校教育很关键。通过高等院校文化平台的建设,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和文创研究的力度,来保障湾区都市文化建设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蒋述卓从城市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指出城市文化建设的归宿就是要建设一个有诗意的城市。他认为,城市诗学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建设,硬件建设包括城市的道路、建筑、交通、公园、文化设施等。城市建筑是城市的一张名片。软件建设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蒋述卓提出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一是软件建设要着眼于都市市民素质的提升与人格的建设,要促使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二是要处理好文化活动和文化约定转换关系。要尽可能地将文化活动固定下来,转化成一种文化约定,这样就会使人形成一种文化习惯。作为向着“湾区都市”迈进的东莞,应该在莞香节、篮球文化节、松山湖科技文化节、南社纪念日等节庆活动方面,有更细致的谋划和规制。三是要有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的打造,提升湾区都市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比如深圳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资源进行话剧展演和读书沙龙的文化活动,就很好地提升了深圳的文化层次。

为湾区文化新形态建设支招突破口

叶金宝认为,湾区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建设这种新型的文化,需要找准突破口。从宏观上说,首先要处理好一些基本的文化结构的调整,比如文化创新和文化消费的关系,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的关系,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等。从微观上来讲,可以概括为“五个有”:一是要有主题观念和内容,这是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二是要有评论,要积极发挥评论家的力量去挖掘和发现好的文化作品。三是要有组织,要积极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将各地的文化组织,比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和作家协会,打造成实实在在的文化共同体。四是要有实践,大湾区的文化建设不能局限在文化圈本身,而是要深入到整个大湾区建设的实践中去,去挖掘一手的、生动的实践资料。五是要有深度和高度,自觉克服学术研究中避难就易的倾向,主动选择有难度、有深度的研究课题。

聂茂分析了湾区都市文化建设的四大核心要素,即文化资源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和文化凝聚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用英雄文化为湾区都市文化建设输血塑魂的主张。

东莞本土学者展开思想碰撞

腾讯东莞总经理谭军波从电影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提出了“城随影动”“影随城形”“虚实影城”和“影视东莞”四个概念。他指出,当前东莞的城市形象在影视剧中处于一种“被抹黑”的状态。东莞特别需要通过电影这一方式来改变自身的影视形象。事实上,东莞有很多很好的文化资源可以去挖掘、去表现,比如逃港题材、创业题材和历史人物题材等,这些文化资源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研讨会上,东莞专家学者严前海、田根胜、黄忠顺、柳冬妩、袁敦卫、卢嘉杰、宋秋敏、张艳红、何回、雷扬、吴寒柳等人也就各自研究成果和关注思考的观点作了发言交流。

(撰稿:彭云峰;一审:田根胜 二审:杨金山;三审:阎江;终审:叶妙娴)

网站导航 | 网上投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